最近突然心血來潮,來把之前在大學英文系上課時的一些筆記整理一下,第一篇就獻給英國文學了~ (因在筆記時都會順便註記其原文釋義,故不斷會有英文的出現佐以閱讀) Part 1 主要是中古世紀~16、17世紀早期的英國文學筆記為主,Part 2 則包含王政復辟時期、18世紀英國文學、浪漫主義時期文學,Part 3 則包含維多利亞時期文學、20世紀後的英語文學

中古時期文學 (5世紀中葉~15世紀文藝復興)
→16、17世紀早期文學

→王政復辟時期 (17世紀後期) 與18世紀文學
→浪漫主義時期文學 (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 (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
→20世紀後的文學

1. 中古時期文學 (5世紀中葉~15世紀文藝復興) (The Middle Age)
(1) 中古時期 (The Middle Age)
  1. 中古時期是一段孕育出大量文學作品的時期,這段期間約是從西元 450 年 (5 世紀中葉) 羅馬帝國 (Roman Empire) 在英格蘭 (Britain) 的瓦解一直到 1485 年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的開始
  2. 該時期文學作品可細分為 3 個部分:
     2-1. 盎格魯薩克遜文學 (Anglo-Saxon Literature)
     2-2. 盎格魯諾曼文學 (Anglo-Norman Literature)
     2-3. 中古英語文學 (Middle English Literature)
  3. “medival” 這個字其實是源自於拉丁文的 medium (middle) 及 aevum (age)
  4. 研究中古時期的學者可以分成 2 類:有一類的學者將中古時期視為是眾多重要概念發展的源頭,持續發展至 16 世紀,整體變得更加完臻;另一類的學者認為所謂的中古時期,其實是由一群 16 世紀的作家創造出來的,因為他們想要強調他們對於文學文化方面貢獻的那份原創性 (意即不想跟先前的作品混為一類)
  5. 古英語 (Old English) 當時為入侵英國 (Britain) 的日耳曼人 (Germanic) 所使用;古法語 (Old French) 及盎格魯諾曼語 (Anglo-Norman) 則在 1066 年諾曼征服英格蘭 (Norman Conquest) 後所使用;中古英語 (Middle English) 則出現於 12 世紀,但要到 14 世紀末才取代法語,成為英格蘭地區主要的語言
  6. 修道院 (monasteries) 及宗教場所為當時具最多藏書的地方,一直到 1530 年代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統治時才遭瓦解,商業性的出版產業要到 14 世紀才開始。
  7. 中古世紀時,宗教場所為大量購書者消費的地方,貴族則在盎格魯諾曼 (Anglo-Norman) 時期開始購買、委託出版書籍。隨後,在 14 世紀時,城裡的有錢人 (wealthy urbanites) 也加入書籍市場。

(2) 盎格魯薩克遜文學 (Anglo-Saxon Literature)
  1. 盎格魯人 (the Angles)、薩克遜人 (the Saxons) 及朱特人 (the Jutes) 為 3 個日耳曼民族部落,也是於西元 450 年,趁羅馬撤軍時,入侵其中一個轄區的部落:英格蘭 (Britannia,即 England)
  2. 「 英語」該字的起源源自盎格魯人 (the Angles)
  3. 隨著日耳曼民族的入侵,當地英國人民自英格蘭撤到威爾斯 (Wales,位於大不列顛西南),即使到了現代,威爾斯仍保存著他們以前的語言
  4. 7 世紀時,基督教 (Christianity) 的遠播與信仰接受,對文學有著極大的影響,諸如法律條文、歷史傳記、教會著作,在當時的教會都頗為盛行
  5. 9 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人(the Anglo-Saxons) 反被丹麥人侵略 (Danes)
  6. 盎格魯薩克遜人有口頭流傳詩作的傳統,但這項傳統的間接證據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只出現在手寫稿 (manuscript) 中,多數仍流傳下來的古英語詩集只含括在 4 份手稿當中
  7. 此時期對日耳曼英雄史詩 (Germanic heroic poetry) 的稱頌及作品寫作熱潮要一直持續到西元後 (A.D.) 才逐漸消退
  8. 盎格魯薩克遜英雄史詩之價值在於:
    (1) 強調親屬關係 (kinship relations) 重於強調形成一個國家該有的地理局勢
    (2) 君主 (lord 於古英文中意思是 “守護者”、“遊蕩者”) 本身具有慷慨大氣 (generosity) 的特質,君主負責作戰中引領士兵並與其共享戰利品
    (3) 君主的附庸們則應具備對君主至死不渝之忠貞之心,或為君王報仇
  9. 古英語寫成的詩多屬輓歌 (elegy),其內容多為高雅文字又帶有日耳曼英雄氣概的價值觀
  10. 古英語詩使用一種獨特又正式的詩意洋溢的詞彙,包含:
        10-1. 提喻 (synecdoche 不直接說某一事物的名稱,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現的各種對應的現象來表現該事物)
        10-2. 轉喻 (metonymy 用與被修飾對象相關的其他事物來指代被修飾對象)
        10-3. 隱喻語 (kenning,即帶比喻性的複合字,如以 life-house 喻為 body) 等手法,也時常會出現反諷 (irony)

(3) 盎格魯諾曼文學 (Anglo-Norman Literature)
  1. 諾曼人於 1066年 (11世紀) 佔領英格蘭,統治英格蘭期間主要語言是古法語
  2. 英格蘭在盎格魯諾曼統治期間時,主要流通 4 種語言:
      2-1. 古法語或盎格魯諾曼語 (Old French or Anglo-Norman)
      2-2. 拉丁語 (Latin,為書記人員及受教人士使用的語言)
      2-3. 古英語 (Old English)
      2-4. 不同派別的凱爾特語群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Celtic language group)
  3. 盎格魯諾曼貴族鍾愛布列塔尼說書人 (Breton storytellers) 以古凱爾特語傳唱的故事,這些故事稱作:布列塔尼故事 (Breton lays)
  4. 布列塔尼故事 (Breton lays) 因作家瑪麗‧德‧法蘭西 (Marie de France)、克雷蒂安‧德‧特魯瓦 (Chrétien de Troyes) 開始寫中世紀騎士傳奇故事而蓬勃發展,中世紀騎士故事為中世紀晚期讀者主要的記敘文學類型
  5. 騎士傳奇故事 (chivalric romance,其中 roman 這個字在法文方言裡是表示一種工作的意思) 著重在對道德與精神層面上要求的騎士冒險故事 (knightly adventures)、騎士對於愛人的愛意與殷勤以及對抗強大、有時是鬼怪的敵人之英勇神威的表現
  6. 最享盛名的騎士傳奇故事例子莫過於亞瑟王傳奇故事 (King Arthur)
  7. 在騎士故事中,騎士必須透過勇敢且高尚的行英勇事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同時也能反映出位處社會低層的人,欲向上產生社會流動的社會抱負 (social aspirations)
  8. 法國的文獻來源 (source) 與作家 (writer) 是具有影響力的,這一類的作品諸如,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 與早期用中古英文為女性所寫的宗教散文:修女的教規 (Ancrene Wisses),這些作品都顯現出英語在此時期持續發展的表現

(4) 14、15世紀的中古英文文學 (Middle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1. 英語逐漸獲得一些地位,並成為英國主要的語言。到了 13 世紀 (西元1200年) 的時候,受過教育的讀書人開始以英語來創作書寫詩 (poetry) 與散文 (prose),而不只
法文而已,而且有許多人都是精通英法雙語的 (French-English bilingual),到了13世紀末,商人階級 (merchant-class) 還有貴族的小孩學習法語作為他們的第 2 語言
  2.在 1348 年 (14世紀中葉) 的時候發生了 Black Death 黑死病 (又名腺鼠疫 bubonic plague),歐洲當時的人口數量減少了將近 1/4~1/3
  3. 在當時因為瘟疫、勞工不足的情況下,勞工被賦予一些權利
甚而有機會促成社會階級流動 (social mobility),當時的基督教羅拉德派 (The Lollards,該字源自一個俗諺中的 lollers,意思是失業的過客 unemployed transients) 就是這樣的一個團體,他們是社會改革者 (social reformer) 約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 的跟隨者
  4. 威廉•蘭格倫 (William Langland) 的詩:
農夫皮爾斯 (Piers Plowman) 探討這個時期的社會潛力,蘭格倫的詩也成為頭韻詩復興運動 (Alliterative Revival,為 14 世紀時一種運用早期盎格魯薩克遜作詩慣例的寫詩手法 earlier Anglo-Saxon versification practices) 的一部份
  5. 14 世紀的時候可以看見商人階級與國際貿易的擴張、壯大,這樣的趨勢可以從傑佛里•喬叟 (Geoffrey Chaucer) 任職公務員時,在坎特伯里故事集 (The Canterbury Tales) 一書中對商人的描述 (portrait) 清楚看到
  6. 雖然喬叟 (Chaucer) 與蘭格倫 (Langland) 的作品印有多種複本,但是寫高文爵士與綠騎士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為 Arthurian romance 亞瑟王時期的騎士故事) 作品的作者 (其作者不詳),不論是這部作品或其他三部詩作都僅存一個複本
  7. 基督教的想像寫作 (visionary writings),諸如諾威奇的朱利安 (Julian of Norwich) 的啟示 (Showings),形成 14 世紀另一重要的文學趨勢
  8. 15 世紀的時候開始出現神秘劇 (mystery plays),或是透過城市當中的同業公會來改編聖經當中故事 (Bible stories) 為劇本作為戲劇循環 (cycles of plays)
  9. 強調人格節操 (personified virtues) 以及人類靈魂在惡之間掙扎的寓意劇 (morality play),於 15 世紀非常盛行,由專業劇作家 (professional players) 寫出的這些寓意劇,作為早期現代伊莉莎白一世時專業劇院的先驅 (forerunners)
  10. 14 世紀文藝復興三傑 (又作文壇三傑) : 但丁 Dante、薄伽丘 Boccaccio、佩脫拉克 Petrarch
  11. 15 世紀時,托馬斯•馬洛禮爵士 (Sir Thomas Malory) 將 13 世紀時期的法國騎士故事亞瑟王 King Arthur (亞瑟王之死 Morte D’Arthur) 翻譯成英文並且再述 (retell),讓圓桌武士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尋找聖杯 (Holy Grail) 的故事再度受到歡迎
  12. 1476 年威廉•卡克斯頓 (William Caxton) 引入活字印刷術 (moveable type) 到英國,因此複印書本的速度急遽增加,也能更快傳到讀者手中,同時也降低他們的生產成本,Caxton 的第一項成功事蹟正是 Malory 的亞瑟王之死 (Morte D’Arthur) 的印刷本

(5) 中古英文 (Medieval English)
  1. 所謂的古英文就是幾乎使用日耳曼語的詞彙 (這種語言是極富曲折變化的,這種語言的字彙會根據功能的不同,改變原本形式,諸如人物 (person)、數字 (number)、時態 (tense)、情況 (case)、語氣 (mood) 等等而做改變,換句話說,同一個字可能因應不同狀況而產生很多用法)
  2. 一般而言,在中古英文裡,所有子音除了 h 皆會發聲,字尾為 e 的字也要發聲,雙母音會發長音,而短母音的發音方式就如同現代英文

(6) 古英文及中古英文詩體論 (Old And Middle English Prosody)
  1. 所有中古英文詩的格式 (verse form) 都是一樣的:詩的單位為一個獨立的詩行 (single line),在古英文中韻腳卻並不總是和詩行有連結關係 (Rhyme is not often used to link lines in Old English.)
  2. 頭韻 (Alliteration),也就是字的開頭都以相同的音呈現,是古英語作詩的組織原則
  3. 子音頭韻必須和其相應或其他可使之為同音的子音進行,如果是母音頭韻,則可以跟任何一個母音進行
  4. 一首古英文頭韻詩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line) 包含 4 個主要重音 (principal stresses),且藉由 caesura 休止 (停頓pause) 分成 2 個一半的詩行
  5. 中古英文詩體可以是 alliterative 頭韻體 (誠如上面所示,雖然有時候會增加一些頭韻 alliterative 或重音字 stressed words),或是受古法文影響,它也可以是交替重音的押韻格式 (alternatively stressed rhyming verse lines)
  6. 喬叟 (Chaucer) 的坎特伯里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 主要是 5 音步的 2 行一韻 (rhymed couplets with five-stress lines) 形式


2. 16世紀與17世紀早期文學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Part 1 15世紀末至16世紀 (1485~1603年)
(1) 16 世紀時的英國背景概述
  1. 亨利七世 (King Henry VII) 於 1485 年受加冕登基,也表示都鐸王朝 (Tudor dynasty) 及新文學時期的開始
  2. 在該時期,英語從一開始在國際上毫無任何地位,到變成一個許多作家書寫的語言,包含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Marlowe 馬婁 (英國劇作家、詩人) 以及聖經的譯者

(2) 宮廷與城市
  1. 玫瑰戰爭 (The Wars of the Roses),為 15 世紀時兩皇室家族 York 約克家族 (白玫瑰)、Lancaster 蘭開斯特家族 (紅玫瑰) 之間的戰爭,最後以博斯沃思原野戰役 (the battle of Bosworth Field) 中,約克家族國王 King Richard III 理查三世的死作收場
  2. 玫瑰戰爭讓許多貴族與地主耗盡 (impoverish) 大量精力,Henry VII 亨利七世藉此機會以鞏固 (consolidate)、集中 (centralize) 王權
  3. 當時的宮廷 (court) 是文化中心亦是權力中心,宮廷裡的娛樂 (包含劇院 (theater) 和化妝舞會 (masque))、宮廷裡服裝與談吐間的流行風氣 (fashion)、以及宮廷裡對繪畫、音樂、詩作的喜好,都為整個國家塑造出獨特的風格,此外當時的宮廷也影響整個國家的支出
  4. 在 16 世紀時,可以看到從手寫稿 (manuscripts) 至可手拿的印刷合金印刷本 (books printed with moveable metal type) 的逐步轉變,手寫稿與文本原本在中世紀只保留在特權人士手上,印刷本的出現讓書本價格變得比較便宜,也更容易閱讀
  5. 於此時期,因為在新教體制 (Protestant practice) 的實行下,普通的一般人 (lay persons),而不只有教會聖職人員 (church clerics),也能自己閱讀聖經,人們的識字率也大幅提高

(3)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
  1. 英語人士當初到義大利旅行時,曾瞥見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字面意思:重生 rebirth),這是近來發現到以古典時期文學與古希臘羅馬時期藝術品作為基礎,一種結合藝術與文學的運動
  2. 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來說,人類是一切事物的衡量準則,而人類同時也能夠改變或塑造其本質
  3. 像 Erasmus 這樣的人文主義者,透過改變過時的學校課程 (outmoded school curricula) 來反映出,他們認為能為將來要行公務的年輕學子們,作充分準備的學習方式
  4. 此時的年輕的貴族 (aristocratic) 與紳士們是透過請私人家教或文法學校念書的方式受教,課程教育包含:
      4-1. 中世紀三學科 medieval trivium (grammar 文法, logic 邏輯, rhetoric 修辭學)
      4-2. 中世紀四門高級學科 quadrivium subjects (arithmetic 算術, geometry 幾何學, astronomy 天文學, music 音樂)
      4-3. 另外,在外交語言、專業人士、更高階的學習等領域上,則會有更多拉丁文的學習在其中
  5. 年輕的貴族少女則是在自己家中或貴族家中,被教導現代語言、宗教、音樂、needlework 裁縫,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被教導如何閱讀,但卻不一定被教導如何寫字
  6. 人文主義對古典時期作家的崇拜以及對英語表達影響力漸增的民族榮耀感,都在這個時期翻譯出許多經典作品的英譯版本
  7. 英國要一直等到亨利七世 (Henry VII) 帶來ㄧ些政治穩定的措施 之後,文藝復興才於此時在英國立下根基 (take root),也是因為有亨利八世 (Henry VIII) 的登基,才得以讓文藝復興在英國興盛起來 (flower)
  8. 人文主義學家致力於經典作品的學習,卻也同時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究竟寫自己的作品的時候該用拉丁文還是英文,因為對許多學習者來說,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古典語言的地位攀升 (exaltation),加上典型的文藝復興主義追求永恆的聲望,國內語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變動且短暫

(4) 宗教改革時期
  1. 在16世紀初期,英國唯一官方認可的信仰宗教是天主教 (Catholicism),教會最高權威是羅馬教宗 (pope in Rome),天主教聖餐禮儀 (Catholic liturgy) 的與聖經的文字為拉丁文(一般老百姓是不得學習拉丁文,因為它象徵著一種權威、權力)
  2. 1517年11月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於德國開始抗議天主教教會的腐敗行為 (corruption),並展開新教活動 (Protestant movement),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宗教改革行動 (the Reformation)
  3. 歐洲的宗教改革提倡的 2 大概念: 
     (1) sola scriptura:只有聖經 (the Scriptures) 擁有宗教權威 (religious authority),而非教會聖職人員 (Church clerics) 及傳統
     (2) sola fide:只有個人信念 (而不是有好的工作或舉辦儀式) 可以影響他自己是否被救贖
  4. 促使英國宗教改革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個人的私心與想改娶的困難:無法生出一個擁有繼承權的兒子,但也不想將繼承權給自己的王后 (西班牙亞拉岡的凱薩琳 Catherine of Aragon,為英王亨利八世第一個王后,瑪麗一世的母親)
  5. 羅馬教宗不允許亨利八世和凱薩琳離婚,是因為亨利八世想和 Anne Boleyn (為英王亨利八世第二個王后,也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瑪麗一世的繼母)結婚。亨利聲稱自己和凱薩琳的婚姻不過只是因為在當時英國的教會法 (canon law) 規定下而結的,婚姻空洞毫無意義 (null and void)。隨後他娶了 Anne Boleyn 並為她加冕 (married and crowned),並遭天主教教會逐出。亨利接著制定 (enact) 符合國會法規的 (parliamentary) 繼承法案 (Act of Succession),要求所有男性都應在宣誓過後服從新的皇位繼承制度,並在至尊法案 (Act of Supremacy) 中,宣示英國國王獲得了英國教會最高領袖 (Supreme Hea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的地位,該法案表示英國真正實施宗教改革,與羅馬天主教會正式分離
  6. 英國的新教統治在亨利八世死後,延續到其 10 歲的兒子愛德華 (Edward),繼續掌權達6年的時間 (1547~1553)
  7. 1553~1558年,在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一世 (Mary I) 統治下,英國宗教信仰轉回傳統的羅馬天主教 (Roman Catholicism),瑪麗一世對新教人士進行的宗教迫害,使其得到血腥瑪麗 (Bloody Mary) 之稱呼
  8. 1558年,因為瑪莉一世沒有後裔,所以由 King Henry VIII 另一位女兒 Elizabeth 擔任女王。Elizabeth 恢復 (bring back) 新教制度,並讓新教壯大起來,例如處罰那些不加入基督教聖公會的人、建立大學學位制度等等
  9. 當時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教團體,例如 Puritans 清教徒 (想要去除掉英國教會的等級制度),於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開始活躍
  10. 英國在當時官方的宗教信仰上,不斷發生快速的轉變:
       從教宗領導之下的羅馬天主教 (亨利八世前)
       → 英國國王領導之下的新教 (King Henry VIII 亨利八世後)
       → 新教 Protestantism (Edward 愛德華)
       → 羅馬天主教 (Mary I 瑪麗一世)
       → 再回到新教 (Elizabeth I 伊莉莎白一世)

(5) 男權世界中的女王
  1. 因為 Elizabeth 是 Anne Boleyn 的女兒 (Anne Boleyn 從未被天主教教宗合法認可,最後也遭 King Henry VIII 斬首),所以其實 Elizabeth 取得到的王位是相當危險不穩的 (precarious)
  2. 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是相當出色的,對於當時社會角色也有所觀察與思考,她意識到當代社會期望是對男性有著理性的思考、但對女性卻有著不合理的期待
  3. 伊莉莎白女王曾受過嚴格的人文主義教育,透過ㄧ些歷史先驅 (即史上一些女性統治者,如聖經裡的 Deborah)、正當理論 legal theory (國王有會死的自然身體 body natural 與不朽的政治身體 body politic)、對朝臣與人民的愛 (the love of her courtiers and people),將自己定位為一位統治者
  4. 在當時反對伊莉莎白女王絕對權威統治 (absolute rule) 的人,會被視為褻瀆上天的叛徒 (treasonous and impious),當時女王與其間諜頭子 (spymaster) Walsingham 控制著數量龐大的間諜網以鞏固自己的權威 (enforce her authority)
  5. 詩人和畫家抽象地將童貞女王 (Virgin Queen) Elizabeth 描繪喻為希臘羅馬神話裡的女神黛安娜 Diana、正義女神 Astraea、月亮女神 Cynthia 及聖經裡的女英雄底波拉 Deborah

(6) 陷入危機的王國
  1. 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曾經是無數新教派與天主教派極端分子 (extremists) 的暗殺對象 (the target of assassination)
  2. 其中最有名的暗殺事件 (assassination) 莫過於一次的暗殺事件 (懷疑企圖暗殺伊莉莎白女王) 致使最後伊莉莎白女王的二堂親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the Catholic Mary Queen of Scots,其對當時英國皇位的地位有著潛在的威脅) 遭處死刑,
  3. 在處死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之後,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 (King Philip II) 馬上送來無敵艦隊 (the Spanish Armada),來入侵英國並重新宣稱英國屬於天主教教派,然而,英國軍艦成功地在海上就把 the Spanish Armada 擊垮

(7) 英國人民面對歧異的看法 (The English and Otherness)
  1. 都鐸王朝時期 (the Tudor) 的宗教與政治事件,讓人民再次察覺其民族 (國家) 認同 (national identity),進而以此為榮,也讓他們對於民族以外的人開始有了新的定義 (led them to define those who lay outside that identity in new ways)
  2. 倫敦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時,多了許多從外地來的商人與工匠人口,如從法國、荷蘭、葡萄牙 (Portugal)、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都有
  3. 此時的英格蘭人 (the English) 認為威爾斯人 (the Welsh)、蘇格蘭人 (the Scots)、愛爾蘭人 (the Irish) 和他們是不一樣、不同的
  4. 此時的倫敦,除了原本的天主教,還包含激進的新教派 (Protestant radicals),例如清教徒 (the Puritans) 和猶太教 (Jews),這些激進教派於 1290 年時 (愛德華一世 (King Edward I) 就位時期),被逐出英國,一直到 17 世紀中葉以前,這些教派是不被政府准予留在英國生活的 
  5. 種族歧視 (Racial discrimination) 是當時另一個因為相異性而引發的問題。許多活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下的英國人,都認為黑人是身體有所殘缺的人 (physical defect),我們可以從此時期開始發展出黑奴奴隸制度 (system of black slaves and servants) 這樣的證據得知,在當時,奴隸制度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利可圖的商人合資企業,連伊莉莎白女王也是其中的投資者之一

(8) 作家、印刷工和資助者的出現
  1. 詩作開始被流傳 (circulate) 到手寫稿 (manuscripts) 裡,並由專業的抄寫員 (professional scribes),或是透過讀者選入他們的個人名詩選集 (personal anthologies) 當中複製 (copy) 而出
  2. 在 16 世紀的時候,是一個沒有著作權 (author’s copyright)、版稅 (royalties) 且也沒有新聞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 的世界,當時所有的新聞皆為一個叫倫敦出版業公會 (Stationer’s Company,於1557年成立) 的行會(guild) 所擁有,只有被 6 位樞密院官員 (privy councilors) 或是透過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以及英國倫敦主教所認可的書籍才可取照進而販售,這也解釋了為何當時寫作是一種專門的職業
  3. 受當時的政治影響 (political implications),此時的歷史著作 (works of history) 和宗教專著 (religious treatises) 特別容易受審查制度 (censorship) 檢查,信仰類型的作品 (devotional works) 通常會是最暢銷、最受歡迎 (most marketable and popular) 的書籍
  4. 憑藉書本本身主題或其作者而所被賦予的聲望價值,也會依據其尺寸與格式 (如對開 (folio)、四開 (quarto)、八開 (octavo) 的書籍等等) 作衡量標準
  5. 有些作家會在ㄧ些為他們作品有所貢獻的富有贊助商中,尋求一些金錢上的報酬或是得到升遷;相對地,這些贊助商則盼能得到成就、才智、慷慨、讚美

(9) 都鐸時代 (Tudor) 風格: 裝飾 (ornament)、平實 (plainness)、驚奇 (wonder)
  1.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是致力於修辭文化 (culture devoted to rhetoric) 下的產物,亦是口語說服與辯論 (verbal persuasion and argument) 的藝術
  2. 某些以希臘文或拉丁文的名字來辨識的句法形式或字詞的形態(即所謂的 figures 或又作 schemes),多半是要用來增加英文的表達量
  3. 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的英國人,很喜歡出現在語言、服裝、珠寶、花園及家具裡的裝飾與圖案,通常這類的裝飾其設計都十分精巧複雜 (intricate) 卻又鬼斧神工 (perfectly regular)
  4. 雖然此時期的英國人喜歡很正式的語言形式也喜歡添加一些修飾,但在 16 世紀時,句法的要求並不嚴謹 (looseness),因此對當時的語言可以任意彈性使用、或產生變化
  5. 文藝復興時期的詩重點不在於表達正確性 (representational accuracy) 或是務實 (realism),而是要表現出具精緻動力 (power of exquisite) 且加以修飾過的作品 (ornamented workmanship),藉以吸引讀者進入詩的世界當中
  6. Phillip Sidney 的 Defense of Poesy (詩辯) 是 16 世紀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本文學評論著作 (literary criticism),其定義作家們主要會用到的文學書寫模式或種類 (literary modes or kinds):如 pastoral (田園詩), heroic (史詩), lyric (抒情詩), satiric (諷刺詩), elegiac (輓歌), tragic (悲劇) 以及 comic (喜劇),這些不同模式的慣用詩體,能協助詩人塑造出作品裡的主題 (matter)、態度 (attitude)、語調 (tone) 以及價值觀 (values),就某些例子來說 (如sonnet 十四行詩),甚至還影響了其整齊的結構 (formal structure)、格律 (meter)、格式 (style)、長度 (length) 以及出現場合 (occasion)

(10) 伊莉莎白女王時期劇院的發展
  1. 雖然在當時,已有回溯中古時期 (medieval times) 同主題劇作 (play circles) 及神秘劇 (mystery plays) 這樣的戲劇傳統 (theatrical tradition),但是事實上,固定且獨立的大眾戲院卻要等到莎士比亞在世的時候才開始出現
  2. 除了中古時期的戲劇會與宗教及教會的行事曆 做連結之外 (其中還包含 16 世紀時持續被演出的寓意劇 morality plays),早期的戲劇其實也會在市中心、行會大廳、市場、客棧的院子裡或是街頭巷弄演出,而這些戲劇多由劇團的演劇人員演出,他們到處旅行、到處表演,並備受穿著特殊服裝的贊助商的保護
  3. 在大眾戲院 (public theaters) 建立起來以前,演出劇團經常會表演幕間幽默短劇 (interludes) 或是短篇環繞宗教、道義及政治性主題的短篇舞臺劇對話
  4. 到了 16 世紀晚期,許多教會人士開始反對劇院 (特別是 Puritans 清教徒,其反對原因之一如第11點)
  5. 出色著名的戲劇形式包含暴力復仇的悲劇,即一個邪惡的主角執行復仇的情節,到故事最後通常會自我毀滅;而歷史劇 (history play) 則以涵蓋反叛 (rebellion)、戰爭 (war) 及陰謀 (conspiracy) 的民族故事做為特色;而喜劇 (comedies) 則是以羅馬劇作家 Plautus (其著名喜劇作品有《吹牛軍人》、《撒謊者》、《俘虜》)、Terence (其著名作品有《婆母》、《兩兄弟》、《福爾彌昂》、《安德羅斯女子》) 的範本作為基礎
  6. Christopher Marlowe 對毫無押韻 (unrhymed) 的 iambic pentameter 抑揚格五音步 (或作無韻詩 blank verse) 的改編 (adaption),徹底改革了戲劇的表達方式 (theatrical expressions)
  7. 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的人也喜歡 masques (化裝舞會)、jousts (騎馬長槍比武大賽)、tournaments (錦標賽/騎士比武大賽)、processions (遊行)、pageants (慶典)、bear-baiting (逗熊遊戲,即讓狗去咬被綁著的熊,在16、17世紀時的英國相當盛行,隨後被禁止)、executions (執行死刑)及其他類型的娛樂活動
  8. 到了 1590 年代,4大主要的劇院為了生意上的競爭,而踰越當時倫敦市的規定限制 (甚至是當局對於戲劇不友善的ㄧ些規定),生意競爭及慣常的戲劇演出為新的戲劇創造出新市場
  9. 這些劇院多半是橢圓形的外觀 (oval-shaped),沒有屋頂的後院 (unroofed yard),讓坐在後座的低下階層觀眾 (lower-class groundlings) 可以看到演出,而有屋頂的座位區 (roofed seating areas) 則給上流人士 (gentry) 坐,舞臺會伸展 (thrust) 到觀眾面前,也就是環繞三面 (surround it on 3 sides) 的樣子
  10. 此時的戲院沒有中場休息,通常表演者即其演藝公司的股東,而為保留劇目輪演劇團 (repertory company) 的特定團員所寫的劇作文本 (play scripts) 會被視為重要的資產 (valuable properties),會格外小心嚴防其他表演團體及印刷工
  11. 一般而言,戲劇會選擇於下午的時段上演,因為這個時候剛好是民眾下班時間。而當時的舞臺 (約16世紀) 是不容許有女性上臺演出的,但戲劇中不免會有女性角色,所以女性角色通常會由年紀小的小男生代替演出。而這樣的現象卻也引起ㄧ些清教徒 (Puritans) 的反對,他們認為戲院這樣的行為是在敗壞道德 (morally debased),譴責讓小男生穿上女裝可能會讓人興奮、並引起非法的性幻想、性渴望 (illicit sexual desire)、

(11) 時代下的震懾 (Surprised By Time)
  1.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於17世紀逝世 (1603),其下一位繼承者為蘇格蘭詹姆士六世 King James VI of Scotland (其為蘇格蘭國王,作詹姆士六世,同時也是英國國王,也作詹姆士一世,而其母為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Mary Queen of Scots)


Part 2 17世紀早期 (1603~1660年)
(1) 17世紀早期文學 (1603~1660年) 時代背景
  1. 17世紀早期文學的開始從伊莉莎白女王逝世過後開始
  2. 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 1558~1603) 這段期間又稱作 Elizabethan period
      詹姆士一世統治時期 (1603~1625) 這段期間又稱作 Jacobean period
      查理一世統治時期 (1625~1640) 這段期間又稱作 Caroline period
      (後兩位君主統治時期的名字皆取自於拉丁文)
  3. 詹姆士一世是個獨裁主義者 (authoritarian),他相信國王的權力是取自於 God,而非人民,而這樣的理念造成了國會 (the Parliament)、人民 (the common people) 和國王之間政治緊繃的關係 (political tension),整個詹姆士一世統治期間都持續著這種緊繃的關係,一直到其子查理一世 (Charles I) 在1649年遭斬首時達到最高點 (culminated)
  4. 在1642~1649年期間,保王黨成員 (Royalist) 與親國會派成員 (pro-parliamentary) 兩派不同人員引起了許多內戰 (civil wars)
  5. 1649年時,在國王遭處死及英國內戰過後,親國會派勢力推出 Oliver Cromwell,統治著英國 (並將其改為共和國 commonwealth 的體制),Cromwell 又被稱作是英國的護國主(Lord Protector of England)
  6. 國會於1660年邀請在外逃亡的查理一世大兒子重返歐洲並統治英國,時為查理二世 (King Charles II),King Charles II 權力的恢復加上英國君主王權統治的恢復,也讓該段期間又稱為王政復辟時期 (Restoration)

(2) 國家與教會的關係 (1603~1640年)
  1. James I 統治期間國家發生財務上的困難,其實正是人民與國王之間的衝突,一個國王除了在戰間時期不該一直瘋狂收稅
  2. James I 於1604年與西班牙簽訂的和平協議 (peace treaty) 保障英國在大西洋 (Atlantic) 的船隻 (ships) 和勘查探索 (exploration) 的安全
  3. 在 James I 統治的這段期間,其第 1 個永久英屬殖民地建立在北美 (North America,在詹姆斯鎮 Jamestown) 和加勒比海 (the Caribbean),而在1611年東印度公司 (the East India Company) 更是在印度建立英國第 1 座軍事基地
  4. 在英國北部,煤礦 (coal mines) 發展興盛,而在英國東部,新式下水道濕地 (newly drained wetlands) 培植出的種物 (crops) 可以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 (growing population),改善人類生活的實用藝術 (practical arts) 與科技(technology) 運用隨後影響 Francis Bacon 的科學理論,也因而隨後影響更多科學家和發明家
  5. 16~17 世紀的英國人民開始質疑許多宗教方面的做法,包含祈禱儀式的形式、神職人員的資格賦予、聖經的詮釋、祈禱的形式還有聖餐禮的意義
  6. 在當時,所有英國人民都被法律明確要求得到教堂參加英國禮拜式 (England services),而宗教儀式的形式內容都在公禱書 (Book of Common Prayer) 當中詳細闡述
  7. 在 1580~1590 年代期間,天主教牧師 (Catholic priests) 和那些收留他們的人都因叛國罪 (treason) 而遭處以死刑,而少數新教徒也同樣遭受一些迫害
  8. James I 對宗教寬容的推動 (impulse towards religious toleration) 於1605年發生的火藥陰謀 (Gunpowder Plot) 後終止,這起事件是一群英格蘭天主教極端分子試圖炸掉英國國會大廈,並殺害當時英國國王 James I 和其家人與大部分新教貴族的實踐,但最終未成功
  9. 火藥陰謀 (Gunpowder Plot) 事件的爆發讓當時的英國再度掀起反天主教的激昂情緒 (renewed anti-Catholic sentiment in England)
  10. 詹姆士一世 (James I) 統治期間完成一項重要的宗教事蹟,是他新編的聖經翻譯本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也是今日所稱的 King James Bible (欽定版聖經/詹姆士王聖經,又作KJB )
  11. 詹姆士一世 (James I) 的次子,查理一世 (Charles I) 在其父親死後,於1625年上位 (James的長子 Henry 死於傷寒)
  12.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處理財務的方式遠比其父親謹慎小心 (more prudent),但他捲入過與議會 (Parliament of England) 的權利鬥爭,他試圖獲得王室的收入,而議會則試圖節制國王自以為的君權神授 (divine right of kings),很多臣民都反對他的行為,認為他是一個殘暴的獨裁者 (cruel dictator),尤其是他干擾英格蘭和蘇格蘭教會的活動,未徵得議會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稅
  13.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是英國國教徒 (Anglican),其妻卻是法國羅馬天主教公主 Henrietta Maria,這樣的作為,讓清教徒懷疑查理一世對天主教的支持贊同
  14. 清教徒 (該詞源自16世紀) 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其信奉克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
  15. 查理一世 (King Charles I) 在當時任命 William Laud (其反對清教徒激進改革,並支持 King Charles I,進而導致他死於在英國內戰) 為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而非清教徒 (puritans)
  16. 在1630年代,許多清教徒 (puritans) 移居到 New England (新英格蘭,即位於今美國東北部),那些還留在英國的人則對當局政治感到相當不滿

(3) 1603~1640 時期文學與文化&新舊觀念並存的時代
  1. 當時作家 John Donne、Robert Burton 及 Ben Jonson,還是鼓吹繼承權 (inherited ideas) 這樣的觀念即使這些觀念備受質疑甚至遭取代 (even though these concepts were being questioned or displaced)
  2. 上述作家提出的舊有觀念包含: 
     2-1. 托勒密宇宙觀 (Ptolemaic universe,即地心說,又作天動說,古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球都環繞它運行 the earth is fixed,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orbit it)
     2-2. 4大元素 (the four elements,即火、土、水、空氣fire, earth, water and air,並認為這些是組成所有物質的元素 could comprise all matter)
     2-3. 4大氣質 (the four humors,源自古希臘性格分類,認為人體由4種液體組成,分別是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 (blood, phlegm, choler and black bile),這4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但當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
  3. 比喻 (analogy) 和順序 (order) 也是很重要的概念,例如存在鎖鏈 (Chain of being),是自上而下萬物的分級,在 Chain of being 中,上帝居首,其下有 9 個等級的天使,天使之下是人類,再其下是動物、植物、礦物。鎖鏈中任何一環都不可上下移動,隨意移動位置會破壞整個宇宙的秩序條理,違反天意
  4. William Harvey 證實動物體內的血液循環現象 (discovery of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以及 Galileo 確立的日心說 (Copernican astronomical theories) 為當時新興的觀念

(4) 贊助商、印刷業者及表演劇團
  1. 英國的教會 (The Church of England) 繼續提倡寫作應該包含與信仰有關的論述、短文及佈道 (devotional treatises, tracts, and sermons)
  2. 都鐸時期的社會制度與習慣上,在 1640 年前對作家的支持與規章制度的改變不大
  3. 佈道是用來解釋,用來教導並感化人心,不論是在教堂或紙本印刷上都有著數量龐大的信眾
  4. 許多作家是依靠一些貴族當贊助商,贊助者通常會給詩人一個住的地方、工作或是貴重的衣物
  5. 當時閱讀較複雜的文學作品的人數很少,這些人多半是皇宮、大學、律師學院裡的人,手寫本在當時是有效傳閱著作的方法
  6. 許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在其死後才出版印刷 (如 Donne、Herbert、Shakespeare、Marvell),這樣的習慣加上手抄本的流傳,使得將簡明的寫作日期印在作品上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7. 特別是在 Ben Jonson 收集並印出自己的作品,並放在對開本 (folio) 之後,印刷出版的文學作品變得越來越普及
  8. 幾乎所有印刷書 (除了某些在大學裡印的書),都是在倫敦印刷出版,這是因為當時印刷術只被亨利八世 King Henry VIII 授權給倫敦出版業公會 (the London Stationer's Company),造成市場壟斷的情形
  9. 倫敦出版業公會除了壟斷印刷產業,所有書在出版前都得交到這裡來審查,且作品出版後的所有權也歸印刷業者而不是作者,作者擁有作品的著作權要一直到18世紀初期才被承認
  10. 商業戲院 (commercial theater) 一般來說是足以專業支持一些作家的,如 Thomas Dekker、William Shakespeare、John Webster,但同樣地,只有劇院公司才享有劇本的著作權,而非劇作家,表演公司同樣得先在表演之前把劇本交去審核

(5) 詹姆士一世時期的作家及文學類型
  1. 當時詩人和散文作家傾向寫 jagged, colloquial speech rhythms、short concentrated 的類型
  2. 一些有名的作家如 Ben Jonson、John Donne 和 George Herbert 推動新的寫作模式,包含愛情輓歌 (love elegy)、諷刺文學 (satire,以 Ovid 和 Horace 的經典作品作典範)、雋語 (epigrams)、詩句書信 (verse epistles,epistles 多是指寫得嚴肅且帶教訓意味的信函)、宗教冥想抒情詩 (meditative religious lyrics) 和鄉村別墅詩 (country-house poems)
  3. 隨筆散文 (prose essay) 起初由 Michel de Montaigne (是法國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標誌性的哲學家) 創立,首先是出現在1603年的英語翻譯中,並隨後影響 Francis Bacon、Sir Thomas Browne 等作家
  4. 上流社會與貴族出身的女性作家,通常受到比當時一般女性較好的教育,她們的書也開始印刷出版,這些女作家包括 Aemilia Lanyer (第1位出版大量原作詩集的英國女作家) 還有 Elizabeth Cary, Lady Falkland (第1位出版悲劇作品的英國女人)
  5. Ben Jonson 是文藝復興劇作家、詩人和演員,他的作品以諷刺劇 (satirical plays)見長,Volpone (福爾蓬奈)、The Alchemist (煉金士)為其代表作,其抒情詩也很出名,也透過收集、印刷他的作品、師徒制的方式帶領一群年輕詩人 (其中包含 Thomas Carew, Richard Lovelace, Sir John Suckling, Edmund Waller, Henry Vaughan and Robert Herrick 這些人),在文學界成為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6. John Donne 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詩、愛情詩、宗教詩、拉丁譯本、雋語、輓歌、歌詞,他的詩主要是以手寫本流傳 (circulated in manuscript),在死後才出版成書,評論家視 Donne 為玄學派詩人的創始者,其他玄學派詩人則包含 George Herbert, Thomas Carew, Richard Crashaw, John Cleveland, Abraham Cowley, and Andrew Marvell
  7. George Herbert 是英國詩人、演講家和牧師,出身貴族世家,原本想在宮廷中任職,但一些欣賞他的贊助者 (包含King James I相繼去世),於1630年拋棄世俗的野心成為英國國教的牧師,並於之後的時間寫下成名詩作《聖殿》(The Temple: Sacred Poems and Private Ejaculations),這本著作在他死後才出版,其詩作的特色是思想複雜、情感豐富以及精確的敘述,在詩集《聖殿》中段落形式的多樣性和原創性也有突破性的手法展現,在形而上詩學派當中與 John Donne 齊名;而他的散文作品是有關引導神職人員原理原則的書,最著名的作品為《到聖殿的牧師》(A Priest to the Temple) 或《鄉村牧師》(the Country Parson)

(6) 查理一世時代 (1625~1640年)
(P.S. Caroline 這個字在英國文學史,一般來說有兩個解釋,其一是指英國國王的查理一世或二世,另一個則是指法國卡洛琳王朝)
  1. 查理一世和其妻當時贊助的藝術家包含 Peter Paul Rubens、Sir Anthony Van Dyke
  2. 此時期的宮廷舞會強調騎士精神與神聖的美或愛,作為皇室婚姻的象徵
  3. 宮廷裡的詩人寫著有關不切實際、肉體之愛的情詩,宮廷外的世界,清教徒則反對這種傷風敗俗的惡劣行為
  4. William Prynne 闡述了清教徒最為極端的一些觀念,以及文學與政治在這個時期的不可分割性,Prynne 在其作品裡寫出反對宮廷娛樂的種種,他為了闡述這些觀點,受到了嚴重懲罰

(7) 革命的時代(1640~1660)
  1. 查理一世於1649年處死,這在英國的歷史上可說是極大的劇變,而國王君權神授的觀念於此時被推翻,因為老百姓都認為國王叛國不忠,且該處以死刑
  2.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長期下來社會與經濟的不停輪變,會提高社會間的緊張氣氛與衝突情緒,特別是那些階級低於皇宮貴族,但高於工匠與自耕農的受過教育且富裕的上流人士,這樣的階層正在增加中,但社會傳統的階層制度卻沒有讓他們享有對等的經濟能力、政治權力以及宗教自由
  3. 從1640~1660年間,大量出現的新觀念,使得中產階級一直期待能實現的自由觀念逐漸受到重視,其中包含:宗教寬容、放寬印刷業的審查制度及政教分離
  4. 因為查理一世厭倦每次國會都拒絕通過收稅的決議,他曾在1629年當中解散國會3次,隨後就統治數十年沒有國會的英國
  5. 到了1640年,長期國會 (Long Parliament) 出來召集宣稱它的權力,那個時候國會不會因為國王說要解散國會就解除,此外還廢除不合法的稅徵、整頓主教的權力,並且逮捕處死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Laud 以及國王的愛臣 Earl of Strafford
  6. 此時的國會不僅干政還干擾印刷業的審查權,每周包含不同宗教與政治觀點之國家大事的新聞報導,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7. 1642年的夏天,國會投票決定要組織軍隊,同年8月,英國第一場內戰 (1642~1646) 正式開始
  8. 國會和長老教會神職人員支持要全力守護下議院的權力,以限制國王的權力凌駕於軍隊與教會之上,但沒有要廢除國王,並且讓長老教會成為國家信仰
  9. 然而,清教徒勢力的組成並不單單只有長老教會派的人,其他還有各種不同於英國教會的異議份子,如公理會、獨立派、浸禮會教友等等,每個人對於政治以及信仰的寬容度都有不同看法
  10. 在1648年戰後協定與英國2次內戰後,王室的軍隊被擊敗,查理一世也被囚禁在懷特島
  11. 因為考量到只要國王還活著的一天,就可能會出現更多挺王的派系,於是克倫威爾新模範軍的隊長們決定,將那些在下議院還想護王的保王黨與長老教會的人驅逐出境,下議院剩下的人就組成殘缺議會 (Rump Parliament),他們廢除上議院 (the House of Lords),試圖讓國王因為叛國罪而將其處死
  12. 就在查理一世死後,蘇格蘭和愛爾蘭人因為先前沒有商量過相關的協定,便宣稱流放在外的 Prince Charles 為新的國王,卻也因此遭 Oliver Cromwell 與他的軍隊血洗蘇格蘭與愛爾蘭這些叛亂的地區
  13. Cromwell 因而被擁戴成為英國的護國公 (Lord Protector),其子 Richard 在他死後開始統治,一直到1658年 George Monck 統帥在國會舉行完全自由的選舉 ("full and free" elections in Parliament),自此又再度恢復保王與共和的兩派人員勢力
  14. 新的國會也將在外流亡的王子召回來,並於1660年擁戴他為查理二世
  15. 革命時期結束之後就是 the Restoration 王政復辟時期 (此時是查理二世上位 King Charles II),在王政復辟時期,不但恢復君主政治及皇宮宮廷,也恢復了英國教會及專業劇院
  16. 革命時期結束之後,君權受到限制,國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徵稅的權力,也有自行召集的權力,而非國王
  17. 新聞辯論於1640年代開始,現代英國的政黨,乃是由先前的英國內戰中保王黨與共和黨之間不同派系,發展出來的

(8) 1640~1660時期文學與文化
  1. 英國內戰摧毀英國當時的劇院,國會於1642年時廢除戲劇公演,隨後戲劇相關的演出便很少在一般公共場合出現,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半私有的場所進行
  2. 宮廷贊助模式隨著政府垮臺也隨之崩壞,原本手抄本流通的網絡也因而中斷
  3. 許多保王黨 (Cavalier,17世紀英國查理一世時代的) 的作家,在當時都被不友善的國會勢力驅逐出境,這些作家包含 Katherine Philips (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在威爾斯地區的作家)、Margaret Cavendish (和女王一起被驅逐到巴黎,但她在1653年重返英國時,出了2本詩集,還有 Thomas Hobbes 也被驅逐到巴黎,曾寫過 Leviathan 利維坦,利維坦原是舊約聖經的怪獸,在本書中用來比喻強勢的國家,該書闡述了國家學說、探討社會結構,其中的人性論、社會契約論、以及國家的本質和作用等思想在西方產生了深遠影響,是西方著名和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著作之一
  4. 保王黨的 Lady Anne Halkett、Margaret Cavendish 及 Duchess of Newcastle 還有共和黨的 Lucy Hutchinson 寫的自傳 (autobiographies) 與回憶錄 (memoirs) 都展現出革命時期女人在新時代的地位,甚至還引入了一些新穎的主題在她們的作品中
  5. 此時期大多數的作家都屬於保王黨,但還是有一些作家是屬於共和黨 (republic),如 Andrew Marvell 和 John Milton
  6. John Milton 很支持革命,因為他希望這最後能促成對所有新教的宗教寬容,以及解除這種出版審查制度,Milton 寫了不少 14行詩 (sonnets) 和支持革命的專著 (pro-revolutionary treatises),但最有名的還是他自由不押韻的史詩 (epic blank-verse poem):失樂園 Paradise Lost (這是一個背景建立在創世紀的時期,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

附註:研讀作品 - John Milton 失樂園 (Paradise Lost)
►作品介紹:失樂園 (Paradise Lost) 是17世紀英國詩人 John Milton 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礎而創作的史詩,於1667年出版

內容概述:
內容主要描述墮落天使撒旦 Satan 從對 God the Father (神) 的反叛失敗後再重新振作,他對人間的嫉妒,以及他運用他的謀略化身為蛇,引誘 Adam 及 Eve 違反神的禁令偷嘗智慧果實,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 (the Garden of Eden) 的故事。本書目的是為了「辯證神對人類的態度」,及「闡明神的預見」與「人類的自由意志之間的衝突」,文中融合異教信仰 (paganism)、古希臘文獻 (ancient Greek document) 以及基督教信仰 (Christian religion),此詩中探討了多樣的主題,從婚姻、政治到君主政體;同時也辯證許多困難的神學議題,包括命運、宿命、三位一體、以及原罪和死亡。另外還包含了天使、墮落天使、撒旦、以及天堂中的戰爭。這是一部由基督徒詩人用古希臘風格所創作之作品,用宗教反派撒旦為要角的希伯來歷史相關史詩。

主要角色:
  1. Abdiel: 原意為「上帝的僕人」。他是撒旦在鼓動其他天使與他一起作亂時,唯一勇於當面反對撒旦的天使
  2. Adam: 原意為「人」,亦指「紅」,表示他是上帝用紅土創造出來。根據舊約聖經記載,他是第1個人類
  3. Eve: 原意為「生命」、「生命之母」,她是神用亞當身上左邊的肋骨創造出來的第1個女人
  4. Gabriel: 原意為「上帝的力量」,領導其他天使守護
  5. God the Father: 即上帝,宇宙萬物皆由祂所創造
  6. God the Son: 也是上帝,God the Father 與 God the Son 為兩位一體,前者是抽象思想,後者是具體的言詞,故後者可化為肉身,為人類贖罪
  7. Michael: 原意為「誰像神? (Who is like God?)」,是天堂大戰中天使大軍的統帥,曾打傷撒旦
  8. Raphael: 原意為「上帝的健康(health of God)」,上帝命他下凡警告亞當,將有惡魔出現引誘他犯罪。亦應亞當的要求,講述天堂大戰的經過與新世界人類如何誕生
  9. Satan: 原意為「敵人、對手」,在天堂他曾是路西法天使,因為妒恨 God the Father 封 God the Son 為天使之王,遂召集天堂 3分之1 的天使與他一起叛變,企圖竄奪上帝的王位。在天堂大戰中慘敗後,與他的黨羽一起被打入地獄受苦。因為想要報復,所以化身為 serpent (蛇),引誘夏娃吃下知識樹的果實,造成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但撒旦也因此受到懲罰,他和他的黨羽都變成只能發出嘶嘶聲的蛇
  10. Sin: 撒旦的女兒,從撒旦的腦袋生出來,曾與撒旦亂倫,產下 Death,撒旦成功引誘人類犯罪後,她和 Death 在地獄和人間建立一座橋,從此魔鬼可以自由進出人間,而犯罪的人類也會在死後被打入地獄受折磨

主題分析:
   失樂園這部作品的主題涵蓋範圍甚廣,主要關於君主專制與忠誠、善與惡、愛與慾望、欺騙與誘惑、墮落與救贖。作者分別從文學、宗教和政治三種不同的角度來闡揚這些主題。
    1) 在文學上,作者企圖延續古希臘羅馬以來的史詩傳統,但在題材選擇和角色配置方面又顯然批判這個傳統。
    2) 在宗教上,作者以舊約聖經的《創世紀》(Genesis) 前3章為主,重新詮釋人類墮落的前因後果,而其癥結則在於上帝的預知與人類自由意志的認知落差。
    3) 在政治上,作者則暗喻當時君王與革命軍對抗的英國內戰、與之後的王政復辟。

史詩傳統 (epic tradition)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本作品沿襲自古希臘羅馬以來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史詩傳統,主要有下列幾項特色:
  1. 作品從故事中段開始敘述 (in medias res)。所以失樂園一開始,其實天堂大戰已結束,撒旦和其他墮落天使已被打入地獄
  2. 故事前段由一個角色以回憶 (flashback) 的方式補述。失樂園從第 5 卷到第 8 卷,由天使 Raphael 藉著傳達上帝旨令的同時,還向亞當述說天堂大戰的始末、地獄的形成、與人類新世界的創造
  3. 作品一開始就道出主題,在本作品第1卷即表示這部作品是關於『人類初次違反上帝禁令』(Of man's first disobedience),而他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
  4. 作品內容有偉大的戰役,也有動人的愛情故事
  5. 預示未來 (foreshadowing the future),傳統史詩作品主角皆有被引領到陰間看到未來歷史的情節,作品中向亞當啟示未來的角色變成天使 Michael,場景也從陰間改成伊甸園最高的山頂,在那兒亞當目睹人類子孫的未來與得到救贖的希望
  6. 作品中用了不少直喻 (simile),如以落葉 (autumnal leaves) 比喻敗戰後的墮落天使,以蜜蜂比喻他們振翅高飛、數量眾多的情景,以狼比喻撒旦潛入伊甸園的鬼祟與不懷好意
  7. 另一方面,密爾頓也批判了史詩傳統,傳統史詩作品通常會以某一段特定時空下的戰事及某一群特定英雄為主。但失樂園卻呈現天堂、地獄與人間三個不同的時空,同樣善與惡的永恆戰役,所以整部作品可分為 3 個階段:
      A. 第 1 到 4 卷以撒旦為主,關於他的矢志復仇,他的專制與領導才能,與他選擇與邪惡為伍,因而日益墮落,內心不為人知的痛苦。對許多讀者而言,撒旦可能是失樂園裡真正的英雄,但作者其實企圖要對傳統的史詩價值觀重新作一番審視與定義。
      B. 撒旦的英雄主義和第 5 到 8 卷的天使 Abdiel、與 God the Son 恰成對比,Abdiel 雖為一低階天使,卻能在群敵環伺的情形下表現出無畏無懼的的勇氣,與對上帝執著如一的忠誠。他甚至敢在天堂大戰單挑撒旦。而 God the Son 在面對犯錯的人類時,能表現出慈悲為懷的心胸,願捨身為其罪而死。在面對刻意為惡的撒旦時,卻能義無反顧披上戰袍,捍衛天堂的和平。Abdiel 的勇氣與 God the Son 的無私,與撒旦的妒怨和驕傲成為強烈對比。
      C. 第 9 到 12 卷則把重心移到亞當和夏娃身上,原本的史詩戰場轉變成慾望與誘惑、坦承與欺騙的道德戰場。在傳統史詩中,戰敗的英雄失去的是寶貴的生命與個人的榮耀,但亞當和夏娃失去的卻是人類在伊甸園的永生與快樂。雖然同樣因為慾望而墮落,亞當和夏娃之所以異於撒旦,是因為他們能從懺悔中尋求救贖。而作者似乎也預言,這樣一場善與惡的戰役在人類歷史終將不斷上演,並未因為人類被逐出伊甸園而歇止。

自由意志 (free will)
  1. 在舊約聖經的創世紀裡,亞當和夏娃違反上帝的禁令,偷吃善與惡的知識樹果實,終至墮落,作者以這個故事為藍本,闡述他對於知識、慾望、與自由的看法,作者其實企圖在作品中『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an),闡明人類並未得到不公平待遇,其關鍵就在於上帝創造人類時,已賦予人類自由意志選擇其作為
  2. 上帝雖有預知的能力,但不干涉亦不掌控宇宙所有事物的發生,人類在面對誘惑時,有選擇接受或拒絕的自由。
  3. 上帝的處罰,只是為了彰顯其有罪必罰的公平正義,並沒有對人類特別嚴苛,作者所欲強調的是上帝雖全知全能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創造萬物,卻不影響世界的運行,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錯失負責。
 
君王與革命軍對抗 (monarchy versus revolutionary army)
  1. 失樂園的主題與當時英王查理斯一世和革命軍之間的英國內戰、與之後的英王查理斯二世的王政復辟 (Restoration) 有密切的關係。作者常被與撒旦聯想在一起,因為兩者都是代表反對君主的革命勢力,後者謀反上帝在天堂的王位,而前者則是先後反對查理斯一世與查理斯二世的專制。
  2. 撒旦並不是作者認同的革命英雄,他打著推翻上帝獨裁者的口號鼓動其他天使與他一起叛變,事實上卻是為了滿足他自己成為真正獨裁者的野心,在他的勇氣與領導才能之外,作者亦突顯他自私、妒忌與邪惡的性格。
  3. 相較於撒旦自稱有推翻上帝、繼承王位的權力,作者以 God of Son 為例說明成就真正君主應有的條件,God of Son 之所以被 God the Father 封為天使之王,並非因為他擁有神所賜與的繼承權,而是因為他以實力證明他有統御天堂的能力。
  4. 作者似乎也有以天堂比喻人間,暗諷世間王室繼承人 (如查理斯一世與二世),只因世襲制度而貴為君主,卻專制獨裁,沒有能力也沒有建樹,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作者也只能以隱諷的方式抒發他的看法。畢竟失樂園最後的勝利在於代表君主的 God of Son 與 God the Father 這邊,而代表革命軍的撒旦也只能繼續在地獄沈淪受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yCroisJePeux 的頭像
    J'yCroisJePeux

    On Ne Peut M'empêcher de Parler

    J'yCroisJePe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