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大學時期留下的英國與美國文學筆記,突然也對法國的文學感到很有興趣,所以今年從臺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就一直在摸索著法語文學,並且整理出自己讀到的內容。我覺得自己涉略到的內容與真正法文系出身的人相比應還是遜色不少,可能有些地方是我未掌握到的或是不完整的,若有其他具有法文文學史知識的前輩願意指教或分享更多,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區交流。此乃法國文學史的第 1 部分,內容涵蓋簡史、中世紀文學~啟蒙時代文學 (部分筆記內容含法文/英文等原文內容,佐以閱讀與參照來源)

法國文學簡史
→ 5~15 世紀 (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 15~18 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啟蒙時代文學)

法國大革命後: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象徵主義文學
→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文學

法國文學簡史

1. 法蘭西民族於中世紀 (5 世紀 ~ 15 世紀) 崛起,而法國文學基本上來說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步,這時期最早的文學作品分別是 9 世紀的《史特拉斯堡盟書 les serments de Strasbourg》、10 世紀的《聖尤拉里之歌》;11 世紀的中世紀戰火不斷,人民渴望獲得宗教的慰藉,因此有些人便開始收集一些英雄事蹟與宗教故事,並且編纂成「英雄史詩」

2. 法國人因為認為自己是高盧人的後裔,為了繼承「高盧精神」,所以喜歡追求輕鬆愉悅的歡樂,卻也喜歡幽默嘲諷他人,也不太會嚴肅思考生命與生活中的議題,雖然可以在不少法語文學當中看到這種精神,但這不代表這樣的現象出現在所有的法語文學中

3. 法國文學的類別與內容常常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像是在中世紀的時候,法蘭西還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當時也有很多戰爭,再加上推崇尚武精神,所以出現不少英雄史詩。又如法國大革命 (1789~1799 年) 後、拿破崙的崛起與垮臺,老百姓已厭倦戰亂生活,希望回復平靜生活,社會上也充滿迷惘情緒、憂鬱精神,漸漸出現浪漫主義派別的作品

註 1:歐洲 (Europe) 這個名字源自於希臘羅馬神話的森林女神:歐羅巴 (Europe)

 

5~15 世紀 (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1.《聖尤拉里之歌》是法國文學的第一首詩,這首詩是為哀悼聖尤拉里 (Sainte Eulalie) 殉教的一首抒情詩;《史特拉斯堡盟書 les serments de Strasbourg》,又名:《史特拉斯堡誓言》,其在語言歷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這是當時東法蘭克王國國王與西法蘭克王國國王相互宣示效忠的歷史文本

2.《弗勒里的黎明 L’aube de Fleury》是第一首基於基督文學架構而著成的詩,這首詩採用古代安達魯西亞詩作裡面使用的「對位」(counterpoint) 手法,這種寫作手法就是詩的前幾節先採阿拉伯或希伯來文學手法,最後一節再用阿拉伯通俗語或異教徒語言完成

3. 早期的基督徒會將希伯來文的聖經內容通俗化,西元 3 世紀開始,拉丁文版的聖經開始在羅馬帝國流通,該通行本 (La Vulgate) 是於 4 世紀末至 5 世紀初羅馬教會從希伯來文本以及希臘文本的聖經翻譯出來的,所以,公元的法文為 l’ère vulgaire (即「基督紀元」)

4. 9~12 世紀的時候,哲學與宗教兩者本身是建立在拉丁語之上,只有當時的歐洲菁英才能接觸到;16 世紀的宗教改革,雖然讓一部份的新教國家人民得以用各自語言來閱讀翻譯版的聖經,但這只是拉丁文學當中的其中一小環,仍有許多層面的文學是平常老百姓所無法觸及的。要一直等到 1789 年 (18 世紀末) 的法國大革命,老百姓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文學作品

5. 11~13 世紀的法國詩歌多產且豐富,這是因為它跟同時代的拉丁詩以及詩學有著緊密關聯,而這些詩在法國本土跟法語化的英國都十分流行。11 世紀中葉,諾曼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 (Guillaume le Conqérant,又作征服者威廉) 在征服英國之後,法語便開始大幅影響英國,而英雄史詩 (Chanson de Geste,Geste 即法文的「武功」) 也在此時大量出現

6.《羅蘭之歌 La Chanson de Roland》是法蘭西 11 世紀的英雄史詩,內容是歌頌要求統一法蘭西、建立鞏固的封建帝國,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法語文學。此史詩與西班牙的《史詩熙德之歌 El Canter de Mio Çid》並列為中世紀偉大的騎士文學史詩。其中奧利維死亡前與羅蘭之間道別的片段,在同是著名史詩的《伊利亞德 Illiade》與《埃尼德 Enéide》中分別描述巴特羅克 (Patrocle) 為阿基里斯 (Achille) 之死而哭;以及尼蘇與尤里阿勒喪生,看起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7. 11 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另一種文學:騎士文學,源自於 11 世紀開始形成的騎士制度。主要可分成 2 種類別:抒情詩與故事詩,兩者都是歌頌騎士之愛,尤其是故事詩中特別能顯見此特色。所謂的故事詩是從 12 世紀下半葉才慢慢興起,而且內容不是描繪高超武功跟強調冒險精神,而是敘說透過冒險展露出對愛的執著與追求。其中最知名也最動人的莫屬愛情悲劇詩《特里斯丹和伊瑟》。12 世紀的著名吟遊詩人克雷蒂安德特魯瓦 (Chrétien de Troyes) 產出知名的騎士故事詩,內容多半情節曲折、及令人纏綿悱惻的愛情,道盡騎士願意為愛出生入死的冒險精神

8. 12 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市民文學,此時也是城市慢慢興起的時代,此時期文學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對現實加以嘲諷與批評,這也是在過去的英雄史詩以及騎士文學中所看不見的。而且市民文學開始剖析個人經驗、書寫個人情懷,內容相較而言比較接近現代文學,類型可見如下:
(1) 小故事詩,如同現今的短篇笑話,內容多以嘲諷教士為主,顯露教士的貪婪、狡猾以及誘拐婦女等行為
(2) 列那狐傳說 (Roman de Renart),主角名稱就是叫列納狐,主要是描寫各種動物的故事,其中的角色像是在諷刺當時的社會權貴,如兇猛大型動物指上層階級,弱小動物則是下層階級。後來人們也慢慢使用 "renard" 來表示狐狸,此作品於 18 世紀時被歌德改寫 ("le renard" 即法文的「狐狸」)
(3) 玫瑰傳奇:主要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講一場很長很長的夢,第二部分則是批評貴族門第的觀念,內容多使用隱喻,將人的思想感情 (這種看不見的實體)、自然事物擬人化
(4) 市民戲劇:到百年戰爭 (1337~1453) 後才比較興盛,其中以民間鬧劇的文學表現最為出色,鬧劇中又以《巴特蘭律師的滑稽劇》最為知名,作品中具有相當完整的戲劇結構:序幕 (exposition)、發展 (development)、高潮 (climax)、結局 (catastrophe)

9.《歐卡森與妮可蕾特 Aucassin et Nicolette》是一部約於 12 世紀末 ~ 13 世紀初寫成的法文小說,小說採用的文學形式屬於「彈詞」(古法文:Chantefable,散文與詩歌結合而成的歌唱故事,chante 即 chanter 之變形動詞,fable 在古法文中表示說話、敘述的意思),不僅融合詩歌、散文、史詩以及騎士文學在此作品中,這也是法國最古老的散文描述。故事內容是敘說一對彼此相愛的年輕戀人,因身分地位懸殊,男方父母反對兩人在一起而強迫分離。後來兩人在經歷一連串考驗之後,最終兩人得以成為眷屬

10. 在歐洲文人讓巴黎成為學術中心的數個世紀內,他們除了將拉丁文所具有的普遍文化轉移到法語中,也將一些權威性的拉丁語作品翻譯為法文,包含《聖經 La Bible》

11. 其實自諾曼人征服英國以來,法語一直被視為是上流社會的人使用的語言,而盎格魯薩克遜語 (即古英語) 則被認為是社會階級較下層的人在使用的。不過隨著經濟發展、城市興起,以及全新的社會階層,英語在英國的影響力漸漸越來越大

12. 在歷史上,法語跟英語兩者時常相互對立卻也常彼此合作。13、14 世紀左右,法語本身及其文學也與義大利語及義大利文學有著密切的關係

 

15~18 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啟蒙時代文學,拉伯雷、蒙田皮耶高乃依莫里哀帕斯卡賽維妮拉法葉柯萊特夏爾佩羅伽利略笛卡兒史威夫特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

1. 法國文藝復興為法國帶來許多影響,包含封建主義的崩潰、印刷技術的傳入,以及重新探索古希臘羅馬文化。雖然 16 世紀的時候歐洲正在發生宗教改革 (Réforme protestante / Protestant Reformation),但一直到 16 世紀末,法國都還是信奉著天主教。而文藝復興在文學方面帶來的影響則是不少古典主義的創作傾向,像是此時其非常有名的「七星詩社」。另外此時期的散文也是另一重點,知名的作家包含:拉伯雷、蒙田

2. 15 世紀中葉 (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致使東羅馬帝國滅亡,使得許多學者與文人帶著大量古代手稿逃到西歐,尤其是義大利。中古時期的拉丁文化也因此得以接觸到涵蓋基督教義與古代思維的希臘作品

3. 15 世紀中葉 (1440 年左右),約翰尼斯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迅速在歐洲傳播開來,於 16 世紀後印刷技術則進一步往工業化邁進 (20 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電腦排版流行,進而促使活字印刷慢慢銷聲匿跡),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文學書籍流傳的方式,使得文學的觸及層面不再僅限於一小群特定人士,也創造出一群懂得聽看讀文學作品的群眾。也因為民間開始會印刷書籍,造就出一批懂得寫作的人,來創造更多作品

4. 歷史學家將歐洲的文藝復興認定是現代批判精神的開始,在此之前,批判方式會依據宗教信仰的教條來做為判斷法則,但於此後,作家必須能提出個人的思想與觀念。也就是說,文藝復興之前的批判模式常會受到宗教控制或左右,人們必須遵循教條上的規範;但在文藝復興之後,人們不再受到這樣的束縛,從而能發展出個人、較為自我的觀點與思維

5. 文藝復興以前,文學作品常被視為是一種世界之鑑 (le miroir du monde,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帶來的影響往往是給予人們警惕跟借鑑),但從文藝復興開始,文學彷彿就變成了一種思辨 (spéculation),創作家與讀者之間,透過文字進行反思與隔空的思想對話

6. 拉伯雷 (François Rabelais) 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主要發生在 16 世紀) 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著作為《巨人傳 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大部分作品是散文與小說。拉伯雷時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抨擊、諷刺舊的教育體制、批評墨守成規的人以及經院哲學,卻也因為如此,拉伯雷不少作品被列為禁書,因為在文藝封建時期,文學作品中如出現反教會與反封建等思想,很容易會被列為禁書。《拉伯雷全集》對後世一些法國與英國作家有著深遠影響。另外,拉伯雷的遣詞造句十分講究聲韻協調性,也善用各種修辭手法,這對於中古法語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

7. 《巨人傳 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文學著作,一共有 5 集,系列作品皆於 16 世紀出版,屬於諷刺文學 (une satire),作者能細膩掌握人事物的特徵並將其誇張化,使讀者能夠印象深刻,書中反映中古時期具有資產思想的人解放與追求的理念,內容則是講述兩個巨人國王的神奇偉大事蹟

8. 七星詩社 (La Pléiade) 是 16 世紀的一群法國詩人創立的團體,他們按照希臘與拉丁語的典範將法語與法國文學從中世紀的遺風中解放出來,不再遵循中古時代的語言神學,而是重返古典希臘羅馬時代文學,這也為之後的古典主義文學、浪漫主義詩歌奠定下基礎。其中最著名的詩人代表包含比埃爾德龍沙 (Pierre de Ronsard,著名愛情詩人)、以及約阿希姆杜貝萊 (Joachim du Bellay),貝萊所發佈的《保衛與發揚法蘭西語言 La Défense et illustration de la langue française》則為第一篇法國文學宣言

9. 中世紀的時候,法國因為長期封建割據以及教會壟斷教育的情況下,法語文學本身的發展十分緩慢,與當時的希臘語及拉丁語文學比起來遜色不少,甚至還比不上剛從拉丁語脫離出來的義大利語

10. 十四行詩 (英語為 sonnet,源自法語的 sonet 以及義大利語的 sonetto) 的起源是來自義大利,其原始字面意思是指小詩、小歌謠,到了 13 世紀的時候十四行詩才慢慢定型下來,並漸漸都是以 14 句詩句組成,其押韻與文字結構皆有嚴格限制。現在較常見的是義大利十四行詩 (佩脫拉克類詩) 以及英國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類詩),義大利十四行詩主要分為兩段:先 8 後 6;而英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則為變成 4+4+4+2

11.《隨筆集 Les Essais》為法國哲學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於 16 世紀末出版,全書總共有百餘篇隨筆的文集,作者透過短文的方式討論特定主題,其中部分內容也會引用一些古希臘羅馬文學,而這也成為法國隨筆的傳統。隨筆一般來說分屬在散文的體系當中,算是議論文的一種,除了議論性質還兼具抒情,篇幅通常不會太長

12. 自 17 世紀開始,法國開始變成君主集權國家,也因而誕生了法國的古典主義。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éaux) 出版了《詩的藝術 L'Art poétique》,內容則包含對於古典主義文學的創作規則,也是當時的權威,不容受挑戰與質疑

13. 法國古典主義認為文學創作應以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經典著作作為典範,詩歌則得遵循自然與理性之原則,所以韻文體創作都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則,特別是悲劇類創作。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可以說是法語文學中的歷史第一個高峰,此時期也是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時期 Louis XIV」

14. 皮耶高乃依 (Pierre Corneille) 是 17 世紀上半葉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劇作家。其與莫里哀 (Molière)、拉辛 (Jean Racine) 合稱為法國古典戲劇三傑 (Trois maîtres du théâtre classique français)

15. 皮耶高乃依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並非悲劇而是喜劇:《梅麗特 Mélite》,其第一部悲劇是《梅黛 Médée》。但在1630年以前,喜劇在法國並不太受重視。而高乃依的喜劇寫作風格也並非一成不變,從早先類似荒誕劇的作品,一直到後來較著重描寫人物與道德,以及對於愛情的描寫。而對於作者而言,喜劇本身並不是為了搏君一笑,而是希望展現出令人愉悅的真實感受以及歡樂氛圍,讓人看了覺得這是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這點恰好與悲劇特色相反,高乃依的悲劇較常描寫歷史上或神話中的貴族故事。高乃依另外有名的 4 大悲劇分別為:《熙德 Le Cid》、《賀拉斯 Horace》、《熙拿 Cinna》、《波利耶克特 Polyeucte》

註 1:熙德 El Cid,為西班牙民族英雄,11 世紀的人物
註 2:賀拉斯 Horace,為義大利奧古斯都時期著名詩人,西元前 1 世紀的人物

16. 莫里哀 (Molière) 是 17 世紀法國劇作家,也是西洋文學中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含《偽君子 Tartuffe, ou l'Imposteur》、《吝嗇鬼 L'Avare》、《太太學堂 L'école des femmes》、《唐璜 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憤世者 Le Misanthrope ou l'Atrabilaire amoureux》、《司卡班的詭計 Les Fourberies de Scapin》,雖然其作品深受皇族與巴黎人的喜愛,但作品當中部分內容談到對於道德主義者以及天主教教會的批評,而受到不少譴責。像是《偽君子》與《唐璜》內容批評到宗教的虛偽本質,後者甚至遭到禁演。莫里哀的喜劇大多帶有鬧劇的特質在裡面,但其中又不失嚴肅的態度。莫里哀的作品對後世歐洲喜劇藝術的發展非常重要

17. 布萊茲帕斯卡 (Blaise Pascal) 是 17 世紀知名的數學、哲學、物理學與化學家,其有名的文學創作為《思想錄 Pensées》,全書是由一連串的瑣碎筆記拼湊而成,內容大多是與語言表達及修辭的諸多問題有關。另外,帕斯卡也針對過地位崇高、不容挑戰也較保守的拉丁神學進行研究與論述,而這也促使現代無神論者開始思考基督信仰的真實性

18. 中古時期的大學很少有女性可以一同參與,而一直到現今,法國的文學意識仍將女性文學歸類到外國文學的角色當中,儘管在過去不時有文學家批評女性作品缺乏力量,但這並不代表法國女性文學不值得探索與研究。17、18 世紀的法國女性文學多以小品文 (par ex. 書信、散文小品) 的方式呈現,較知名的作家包含賽維妮夫人 (Mme de Sévigné,著名作品如《賽維妮夫人 Lettres de Madame de Sévigné》)、拉法葉夫人 (Mme de la Fayette,著名作品如《克麗芙王妃 La Princess de Clèves》),後來 20 世紀的柯萊特 Colette 也是法國少數知名的女性作家,其善用大膽前衛的文字喚醒社會對於女性平等與自主的重視,著名作品為《Gigi》

註 3:法國對於女性平權的重視與改善,其實要一直等到 2 次世界大戰才有大幅進步,女性也才得以擁有投票權 (1944 年,比英國 1928、美國 1920、德國 1918 都還來得還晚,世界上最早開放女性享有投票權的國家是紐西蘭 1893 年),我自己是認為擁有投票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象徵,因為那代表社會真正將握有此權利的對象當作是「個體」、「人」,而非他人的附屬品或奴隸,你擁有權利為你這個個體發表聲音與進行決策,不需要再依附於他人底下或甚至自己的聲音被忽視與抹滅
註 4:Mme 為法文中 Madame 之縮寫,等同英文的 Mrs.)

19. 17 世紀的歐洲,大君主、商人與藝術家習慣將其財富珠寶、檔案、機密的東西鎖在一些小房間或是書房,或是在衣櫥式床鋪後還設有小密室,但對這些人來說,收藏的並非只有物品,還有「人」,像其配偶也會變成他們的收藏對象,如 17 世紀法國詩人夏爾佩羅 (Charles Perrault) 寫的恐怖童話:《藍鬍子 La Barbe Bleue》,就是在描寫藍鬍子曾秘密殺害多名妻子,並將其屍體鎖在密室當中的故事

20. 夏爾佩羅 (Charles Perrault) 為 17 世紀法國詩人與作家,其最著名代表作品為兒童文學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 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又名《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 Histori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ités》,不過前者較耳熟能詳),書中出現較知名的童話故事包含:《睡美人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小紅帽 Le Petit Chaperon rouge》、《藍鬍子 La Barbe bleue》、《灰姑娘 Cendrillon》、《穿長靴的貓 Le Chat botté》,而後到了 19 世紀再由德國文學家格林兄弟 (Brüder Grimm) 收錄部分內容並進行改編為格林童話《Grimms Märchen》

21. 18 世紀的歐洲文化稱作「啟蒙時代 l’âge des Lumières」,此時期的法國文學風格與上一世代十分不同,尤其是在 1715 年的路易十四之死以及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變化最劇。在傳統古老的觀點認為所謂的知識啟蒙是上帝的權力,只有上帝才能賦予人類這項能力,但從這個時代開始,觀念逐漸轉變為只有人類才能讓人類進步。在當時,拉丁文普遍用來著成教育作品,英文跟法文則是用來寫科學以及哲學類別的語言。數個世紀以來,英文跟法文一直是歐洲統一的溝通語言,在文學的領域中,兩種語言的彼此競爭也不相上下

22. 啟蒙時代下的文學,也帶來全新的觀念,文學家也透過對話錄 (Dialogues)、短篇小說 (Contes) 等方式呈現出來,內容也展現出全新的人文主義,不再需要被審查、與受教義束縛,也慢慢變成後世文人的書寫方式。像是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的《對話錄 Dialogo》、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的《方法論 Discours de la méthode》、史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的《格列佛漫遊世界 Travels into Several Remote Nations of the World by Lemel Gulliver》

23. 伏爾泰 (Voltaire) 為啟蒙運動的領袖,也被稱作是「法蘭西思想之父」,其除了在哲學有著卓越成就,也捍衛公民自由 (Libertés publiques,尤其是信仰自由 Liberté de religion、言論自由 Liberté d'expression、司法公正 Équité de justice)。雖然他身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不過他仍常抨擊天主教教會之教條與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伏爾泰的著作對美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都有著深遠影響。伏爾泰的名言:「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其實不是本人說的,而是源自於一位英國作家的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 The Friends of Voltaire》,在寫自己的評語時誤加上引號,讓人誤以為此為伏爾泰名言

24. 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也是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是西方國家學說與法學理論 (jurisprudence) 的奠基人。雖然是貴族,但他卻是法國第一位公開批評封建統治的思想家,其屏除「君權神授 droit divin」的觀點,而是認為人民應享有宗教以及政治自由,也認為法的精神與法的內容對於一個國家是非常重要的。其主張要確保法治能正常運作的最好方式即「三權分立 Séparation des pouvoirs」,三權責分別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此概念對於同世紀出現的《美國憲法》、《法國憲法》與《普魯士法典》皆有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否定當時法國社會的三元素:國王、教會與貴族,其知名著作包含:《羅馬盛衰原因論 Considerations sur 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de leur decadence》、《論法的精神 De l'esprit des lois》

25. 狄德羅 (Denis Diderot) 是另一重要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其最知名的著作為《百科全書 Encyclopédie》,除了提供許多資訊與知識之外,也旨在破除愚昧迷信與無知

26.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也是法國啟蒙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著名的作品包含《社會契約論 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愛彌兒:論教育 Émile: ou De l'éducation》。前者強調主權在民,而這樣的觀念其實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形成起源,也促使之後歐洲逐漸廢除君主絕對權力,以及 18 世紀末北美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而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以及兩國的憲法,也都以此作當中提到的民主思想做為制定的核心。書中尚有提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得高於法律」、「法律保障每個人應有的權利」等重要司法與民主觀念。後者則是關於盧梭教養愛彌兒的過程,是一本教育哲學著作兼教育小說 (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公民),主要在探討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政治與哲學問題,以及一些影響後世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觀
(par ex.
1. 知識教育傳授多寡不是重點,而是在於扎實
2. 讓孩子習得長才,得以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3. 父母應花時間親自教育自己的小孩、而非全請他人代職
4. 師生關係應為平等,而非上對下的管教方式)
,同時也批評當時貴族生了小孩卻不自己教養,請奶媽帶,年紀到了,再把孩子與奶媽的關係斷離的教育風氣。不過書中最末章談論到不建議女性接受教育 (認為女性一旦接受教育就會使她們猖狂並誤用),以及女性應順從男性 (認為女性地位比男性低) 等歧視女性的言論在現今世代也是常為人所批判之處

27.《社會契約論 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一書觀點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是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不是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意思就是說政府的權力是來自於被統治者的授予與認可。還有人民應該在政府前扮演較積極的角色,人們會透過個人意志進行投票產生公共意志,一旦掌權者與公共意志背道而馳,那麼社會契約也就隨即遭到破壞,人民也有權決定及改變政府形式與權力 (par ex, 推翻政權等等)。此著作在後來的法國大革命期間多半被奉為圭臬,但仍有一些革命領袖卻是以人民賦予的名義取得的權力,行集權統治之實,也就不符此書原本的初衷理念,像是法國 1793~1794 年發生的恐怖統治 (la Terreur,恰好發生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

 

參考書籍:法國文學史(中譯本),麥田出版,2002年
以及網路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J'yCroisJePe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