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片名:女性陪審團
英文片名:A Jury of Her Peers
片長時間:30分鐘
上映日期:1980年
(以下內容參雜部分劇情內容與原作小說討論分析,請斟酌閱讀)
(上圖為1980年的電影海報版本,下圖為原作小說封面,圖中鳥籠的圖象,對本作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重點。其實小說還有其他封面的版本,在此挑選其一代表)
YouTube上目前似乎僅存有聲書版本,有興趣觀影者可自行搜尋並參考 (原有附上電影本片相關連結,但可能原上傳者誤觸版權問題,原影片已下架)
【劇情簡介】
A Jury of Her Peers (女性陪審團) 原作電影是一篇短篇小說,該小說被視為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透過故事中兩位女性角色憑藉著女人的心理,能找到其他男性無法發現也無法解決的真相。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世紀晚期(1800年代),那是一個家用電話尚未普及至每個家庭的年代,故事中兩位女性角色和她們的老公與縣檢察官來到命案現場,發現死者John Wright在睡覺的時候被殺死,但老婆Minnie Wright卻聲稱並沒有聽到任何聲響。兩位女性角色 (Mrs. Peters與 Martha Hale) 在探查命案現場時,發現到一隻死掉的鳥,她們而後了解到這隻鳥是被死者John Wright殺死的,甚至是種下Minnie Wright弒夫的因,兩個女人認為John Wright會被殺死其實是罪有應得,因為他都敢對小動物這麼殘忍,對於老婆恐怕也不會善待到哪裡去,加上其他種種父權主義的壓制,最終讓妻子受不了。她們最後決定不把這項證據告訴其他偵辦案子的男人,因為就算告訴他們了,男人們也不會相信,因為男人們都認為女人所在意的小細節根本不足以謂之。
【討論分析與值得深思之處】
1.原作小說裡開頭第一句就說出重要的場景設定和背景資訊,其中性別歧視的意味也十分濃厚,主角Minnie Wright是一位疲命於家事的農家妻子,在小說當中,Minnie得停下手邊工作遵從男人要求換裝出去,這讓她很受不了,因為做事常常被打斷,卻也無可奈何
2.光從Mr.和Mrs. Peters兩人的外觀差異,就可以知道兩個角色反映出的權力多寡:Mr. Peters掌握所有權力,而Mrs. Peters不享有任何權力。另外Martha也後悔當初沒有去探望自己的好友Minnie、關心她,才會釀成今天的慘劇,讓Minnie得因自己的行為遭法律制裁
3. Martha擔心她老公(Mr. Hale)對事件的再述會害死 Minnie,因為其他男人極有可能採信她老公的證詞,卻不知道她老公根本就搞不清楚整個謀殺案的背景與動機
4.故事中出現的電話,象徵著能與人保持聯絡與溝通,Minnie Wright 長期以來都是孤獨生活著,當然會希望她老公選擇裝設電話,然而 John Wright 只是覺得家裡不需要再裝電話,因為自己平常在外面已經和人講得很多了,回到家需要的是寧靜,但他並沒有思考到另一半的需求,只是一味認為自己不需要,家中其他人自然也沒有這個必要,出發的觀點是自私又不體貼的。John Wright 這樣對妻子冷漠、不重視的態度,最後也成為謀殺案的關鍵主因之一
5.接下來來看Mr. Hale對Minnie的控訴,其內容大致如下:
他認為Minnie殺了人之後再跑去睡著,醒來卻完全不知道幾步之外的房間發生這樣的慘劇,未免也太過牽強。而且她的表情反應(笑+怕),讓她看起來是焦慮不安的,也因為這樣的控訴,調查者更認定 Minnie 是有罪的,然而事實上,Minnie的笑只是因為 Mr. Hale 來他們家的目的不過只是想要 John Wright 也裝電話線,這樣他就可以多一個人分攤費用,也就是只想利用 John Wright 已矣
6.綜觀全篇故事,小說裡的男性角色都認為女性所在意的小細節一點都不重要,男人對女人在意的事情一點也不感興趣,如家事、破裂的果醬罐,卻殊不知,其實魔鬼正藏在細節中,很多事情正是因為這些瑣碎的細小事情,慢慢積累成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終將導致悲慘的後果。這樣的態度,其實也讓男人們認為命案的關鍵線索根本就不會在這些女人在意的枝微末節上,自然女人們到後來決定不把死掉的鳥等關鍵證據告訴男人們,反正告訴他們,他們只會認為「妳們女人啊,只會在意這些小細節,要像我們男人一樣把眼光放在大的事情上面,才會成功、找到破案關鍵!」,但很多事情其實是需要透過發掘這些細節來拼湊事情的全貌,而非以大角度綜覽即可揭曉謎底
7. Mrs. Hale 其實是很能夠同情Minnie的,因為她自己也有類似的遭遇,她知道維護家中整潔和經營農場的辛苦,而也是因為這樣的同理心讓 Martha 和 Mrs. Peter 要幫助 Minnie 的心意更加堅決,她們決定要反抗這些根本沒有同理心、只會依據偏見和傲慢來做出判決的男人們,從這個角度其實不難看出,有的時候,果然還是只有女人最懂女人
8.在故事中,律師雖然提到女性可能找到所謂的線索,然而,卻因為 Mr. Hale 的話使得沒有男人願意相信女性在這場男性參與的事務中是可以發揮專業能力的,另外,透過兩位女性之間的互動也能顯現出她們對男性權威的看法,像是 Martha Hale 就傾向於挺身而出反抗不公不義,但 Mrs. Peters 相對就比較願意屈從權威
9.從 Minnie Wright 身上穿戴的物品,也可以窺探出她和老公生活處境的模式,因為從 Minnie 的破爛衣服,可以看得出來這對夫婦是貧困的,又或者是 John 其實對妻子非常吝嗇,而身為妻子的 Minnie 卻也只能做牛做馬地接受
10.故事中出現一項物品,很值得耐人思考:百納被,百衲被被男人視為是女人消遣才做的東西,在男人眼中覺得這是滑稽的東西,而 Martha 替 Minnie 把她沒補好的布拆掉重縫,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因為覺得 Minnie 織的布難看,而是希望藉由這樣的行為來彌補Minnie、以完成 Minnie 還沒完成的事,以及試圖掩蓋對 Minnie 不利的線索
11.鳥籠的意象,在故事中是極其關鍵的一個主題,也就是 Minnie 的孤獨與如監禁在牢獄般的生活,而女人就如同籠中鳥一樣,籠子猶如庇護所,卻也代表著失去自由
12. Mrs. Hale 認為只要當初她來探訪 Minnie,給予她朋友的扶持與協助,相信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她也相信 Minnie 之所以會殺了她丈夫,是因為她受到不公的對待及被孤立。對沒錯,John Wright 或許是一位好好先生,然而,這不過只是在其他男性眼裡看來,若從身為他的妻子的角度來看,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13.故事中有關於「死亡的鳥」的詮釋:
(1)故事中提到鳥其實是被John所殺死的,而隨後John遭勒死,亦驗證了當初John把鳥掐死,現在Minnie也以同樣的手法施以報仇,至於為什麼這隻鳥對Minnie來說這麼重要,於13-(3)點與象徵意涵中會提到
(2) Mrs. Hale 知道死掉的鳥之後,就馬上把牠藏起來,因為她知道這會變成男人隨便拿來攻擊 Minnie 的證據,而沒有真的去思量並了解 Minnie 是先過著多麼悲慘的生活,才不得不這樣痛下毒手
(3) John將Minnie的鳥殺死,形同是Minnie的二度死亡,因為John已剝奪鳥兒美麗的歌聲與其能帶來的活力,靈魂早就猶如行屍走肉般,在婚姻中早已死亡,過著的又是被傳統父權壓制下的生活,現在僅存讓她唯一還覺得自己還活著的證明、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也被老公摧毀了,等同宣判她再度死亡 (心死並不比肉體死亡來得不痛苦),父權壓制的魔手已伸入到令人難以喘息的地步,這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故,也就釀出這樣的悲劇來
【象徵意涵】
1.瑣碎小事:故事中提到男人老是覺得女人把芝麻小事看得太過嚴重,然而瑣碎小事卻象徵Minnie犯案的背後動機之一,男人總是把女人關心在乎的事情視為瑣碎小事,卻忽略這真正能揭開一切真相的關鍵,包含她的處境、她的行為以及當時社會嚴重的性別歧視
2.果醬罐:Minnie對破掉的果醬罐的擔憂,象徵她擔憂自己無法扮演好社會要求的家庭主婦以及妻子,而Minnie之所以這麼擔心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完全地將女性限制住,男人獲得的權力大於女人,男人之所以可以任意批評Minnie髒亂的廚房以及Martha與Mrs. Peters所謂的小事,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這些男人握有所有權力,所以他們可以恣意批評女性
3.百納被:小說中有提到兩個女人決定帶百納被給即將去坐牢的Minnie,這條百納被的編織方式其實有背後意涵→正常編織或是打結,文中開始兩個女人確實是真的在談論編織方式,而在故事最後George詢問Minnie打算以哪種編織方式完成縫紉時,Martha回答打結,事實上即是暗示這場謀殺是以把人勒死的,但男人卻只把百納被當作是不重要的小事,自然就忽略掉這麼重要的關鍵要點了
4.死掉的鳥:死去的鳥雖然揭發Minnie的罪狀,但同時也顯現出John的殘酷冷血,John掐死鳥這樣殘酷的行為,其實背後也象徵著他在婚姻中對Minnie的無情對待,正是因為Minnie的生活隨著進入婚姻變得失去活力,所以才希望藉由唱歌的鳥為她生命帶來點希望,但John將她的鳥掐死的同時,也象徵殺死Minnie在這場婚姻中最後的希望曙光,讓她徹底崩潰,才會造成最後這樣的後果
【與東方文學作品《殺夫》兩相比較】
同為弒夫題材小說的東方文學作品,由李昂所寫的《殺夫》(此書於1983年出版,與女性陪審團小說出版年份:1917年,相比晚了一些),兩者也都針對父權、男尊女卑兩種現象下了筆墨。兩者相異之處,大致可分成精神上的折磨與肉體上的折磨,《女性陪審團》的弒夫者屬於前者,原本已經步入行屍走肉的婚姻,無奈僅存的一絲精神支柱也被摧毀殆盡,精神上的折磨到達極點,只好選此下策;《殺夫》的弒夫者則屬於後者,弒夫者的老公是一位屠夫,只要有任何不滿的情緒,就會施加到妻子身上,對於妻子長期家暴,妻子最終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折磨,便拿丈夫平常工作用的屠刀弒夫。兩者相同之處,除了是討論男女在婚姻中不平等,以及探討父權壓制下的現象,還有些地方其實也有所雷同。例如,丈夫的死法都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像《女性陪審團》的丈夫將籠中鳥兒掐死,自己最後也是被勒死作為下場;又如《殺夫》的丈夫平常工作拿屠刀屠宰豬隻,甚至還以屠殺,從中感到樂趣,最後也慘死在屠刀下。造成弒夫這樣的悲劇,絕對不單單僅是單方的問題,另一方也有值得探討的問題,故事中的女性在傳統社會與觀念壓迫與桎梏下,自己的丈夫成為整個社會觀念灌輸下的加害者,最終只得走向失去理性一途、讓雙手染上鮮血。
在此附上1984年翻拍小說的電影《殺夫》的YouTube連結,但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是雙聲帶的樣子 (國語+粵語),有興趣觀影者不妨參考:
(殺夫 - Part 1)
(殺夫 - Part 2)
【反思】
兩部作品中其實並不難發現,會造成最後難以挽回的悲慘結局,其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缺少理性溝通。試想,如果今天丈夫跟妻子好好溝通彼此的問題與疑惑,雙方也能體諒彼此、找到解決之道,婚姻是不是就不會走到不可回頭的地步?很可惜,在過去那些年代,男女地位並不平等,女人就算想跟男人討論這些,男人也不願這麼做,甚至認為整個家就是由男人做主、男人說了什麼就算什麼,女人在婚姻中找不到發洩訴苦的管道、也無法與男人商榷,積累到最後,導致悲劇。所謂的婚姻,並不是其中一方主導、控管所有事物就好,也不應該是如此,或甚至一方想嘗試溝通,另一方卻說聽我的就對,你/妳沒有那個資格多言。出現問題了,卻缺乏良好溝通與協調,即使某一方再怎麼願意妥協、委曲求全,也終會有瀕臨崩潰的一天。畢竟,婚姻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婚姻中兩個人的耐心呵護與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