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文學第二部分的筆記,主要內容含括英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文學,一直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 (部分筆記含原文,是為了可以對照詞彙)
中古時期文學 (5世紀中葉~15世紀文藝復興)
→16、17世紀早期文學

→王政復辟時期 (17世紀後期) 與18世紀文學
→浪漫主義時期文學
(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 (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
→20世紀後的文學

3. 王政復辟時期 (17 世紀後期) 與 18 世紀文學 (Restoration and 18th Century)

1. 王政復辟時期與 18 世紀概述 (1660~1785)

(1) 王政復辟時期始於1660年,也就是查理二世重返英國王位的時候,直至 1785 年 (18 世紀末) 結束

(2) 1707年所頒布的聯合法令中,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 3 個地區結合為大不列顛帝國

(3) 該時期也恰好是英國商業活動與全球貿易最為興盛的年代

(4) 此時其英國的中產階級甚至是部分窮人的識字率已漸漸提高
 

2. 17 世紀中後期與 18 世紀的宗教與政治

(1) 王政復辟伴隨而來的是重新開張的英國劇院 (因原本在克倫威爾清教徒政權時代時遭關閉),而英國國教會的恢復,也使其成為英國的國教

(2) 在當時,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聯仍然非常緊密,1673 年訂定的檢覈 (ㄏㄜˊ) 法,便要求所有持有公民身分的民眾與軍人都必須要到聖公會進行聖餐禮,並否認聖餐變體的說法 (所謂的 transubstantiation-聖餐變體 一詞是指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但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而那些拒絕遵從的人,如新教異議分子以及羅馬天主教徒,都不得參與大學或是享有擔任公職的權利

(3) 查理二世雖然表面上好像很遵從英國國教的樣子,但實際上他對天主教的寬容,讓他和反天主教的國會的關係變得有點針鋒相對

(4) 由於查理二世事實上沒有合法的繼承人,所以他天主教派的弟弟 James 理應成為下一任王位繼承人,但是當時的國會卻逼迫查理二世驅逐其弟,以避免其弟繼承其位,最後查理二世解散國會,以結束這場王位排除危機

(5)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的王位排除危機卻也創造出現代的英國政黨: 擁王的托利黨 (保守黨),以及反王的維格黨 (維新黨)

(6) 詹姆士二世即位之後,隨即中止檢覈 (ㄏㄜˊ) 法 (the Test Act),1688 年其子出生,然而英國人民卻擔心接下來會不會又回到之前天主教王位繼承的時代,便偷偷計畫要從歐洲其他國家引入新的新教統治者,並驅逐詹姆士二世

(7) 1688年,維格黨 (反王) 和托利黨 (擁王) 的人們聯合起義,欲將信奉舊教的詹姆士二世罷黜,並由威廉三世與其妻瑪莉二世 (詹姆士二世的女兒) 共同治理英國,這場革命主因是英國國王與英國國會權力之爭以及基督宗教新舊教之爭,而該革命又作光榮革命 (Glorious Revolution),之所以稱作光榮革命乃因為這場革命並未發生任何死傷,故得其名

(8) 詹姆士二世隨後逃到法國,逾50年來,他的擁護者都試著要恢復天主教斯圖亞特王室在英國的王位,但從來都沒有一次成功

(9) 安妮女王是詹姆士二世另一位女兒,她是英國的下一任君主 (1702~1714,威廉三世與瑪莉二世下一任),安妮女王在位時是英國的全盛時期,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1702~1713年,當時英國利用戰爭,打敗了法國與西班牙,也間接削弱了另一個潛在的敵人:荷蘭。於是,英國逐漸在海洋與貿易上獲得主導權,從而走上海上殖民帝國之路) 締造出新的貿易商機

(10) 因為安妮女王沒有子嗣,所以繼承權落到漢諾威的皇室家族中,接下來的期間都被 4 位名為喬治的國王所統治,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在 18 世紀的時候,又被稱作 「喬治王時代」

(11) 雖然維格黨代表自由主義派,而托利黨代表保守派,但事實上,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兩個黨派背後的教義卻時常更動不固定

(12) Robert Walpole 是一位維格黨的政治家,任職於喬治 1 世 ~ 2 世的年代,也曾於 1701~1742 年任國會議員,Walpole 也是頭一位被稱作是「首相」的政治家

(13) 在喬治 3 世長期的統治 (1760~1820) 下,英國已然變成主要的殖民國家,因為在當時 (算是 18 世紀末) 看到出現法國 (法國大革命,1789~1799) 與美國 (獨立戰爭 1775~1783) 的革命風潮,喬治 3 世也因此希望進行徹底的改革
 

3. 觀念變革下的時代背景

(1) 查理二世王室擁護社會中的菁英分子,倡導 (champion) 人們應該追求放蕩快樂以及自由的權利

(2) 查理二世的年代,女人於此時開始可以站上舞臺來飾演女性的角色,不再強迫小男生來扮演女性的角色

(3) 直接拿「教條主義」或是「政治團體或政治領袖的主張或命令」來作為信仰接受的,在當時是廣被視為危險、不可信的

(4) 1662 年查理二世簽署皇家特許狀,成立倫敦皇家學會 (The Royal Society),而後授予其正式名稱為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 (The Royal Society for London for the Improving of Natural Knowledge) ,皇家學會主要是在革新一些科學方法以及散播知識,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它也是世界上歷史最長而又從未中斷過的科學學會,等同是英國的國家科學院,然而,現代專業的科學家在當時尚未出現,當時皇家學會的成員主要是研讀自然歷史、自然哲學以及自然宗教

(5) 該時期一大主要觀念是經驗主義 (Empiricism),該觀念源自於培根早期的一本著作,經驗主義通常指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意即透過實驗研究而後進行的理論歸納優於單純的邏輯推理,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包含 John Locke、George Berkeley,和 David Hume,而這樣的概念也著實對後來的社會與文學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6) 當時的一些作家(包含女性作家,如 Mary Astell ) 也開始擁護改善女性的受教權利

(7) 約在 1750 年左右,“sentiment" 這個字開始演變成用來描述根據直覺所表現的社會行為,其中一些類似的概念如感性與同情,都助長了對公益慈善的期望感以及社會改革,如對孤兒進行的慈善事業

(8) 當時個人隱私及個人生活之重要性與觀念也漸趨徒增,這可以從當時的文學寫作形式看得出來,好比像是日記、信件和小說,從這點不難看出,此維西方國家的人較注重隱私權的起源
 

4. 文學作品產出條件

(1) 1737 年頒布的牌照法令,是一種戲劇的審查制度,宮務大臣獲賦予法定權力,有權否決任何新作戲劇的演出,透過法令,他有權以任何理由阻止新劇公演,或禁止修改現有戲劇的劇情,而任何未經批准的戲劇公演的劇院,也可能遭受宮務大臣的檢控

(2) 過去印刷本的審查制度,於 1710 年所執行的「安娜法令」 (Statute of Anne) 成立後徹底改變,是世界上第一部保護書本作者著作權的法令,但此時的著作權仍被書商所佔有,而非作者本身,要一直等到 1988 年 (20世紀末) 的「版權,設計和專利法」,一些更細項的規定與保護才被建立,並慢慢符合當前歐盟指令的相關規定

(3) 公共領域 (public sphere),該詞是指介於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公民們可以假定在這個空間 (如咖啡廳,集社、小酒館、公園等等) 中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

(4) 因為當時的識字率突飛猛進 (在 19 世紀以前,英國約有 60~70% 的成年人識字,與 15 世紀時全國只有 25% 的人識字相比差異很大,識字率在約 4 個世紀後增加了一倍以上),英國於 18 世紀時成為第 1 個育有數量龐大的專業作家的國家

(5) 當時上流社會的作家可以從贊助以及認捐體制上獲取利益,至於具備較低專業素養的貧窮文人則是以按件計酬的方式受雇用

(6) 在當時,女性出版書籍的現象已經非常廣泛

(7) 雖然在當時,讀物對勞工階級而言還是負擔不太起 (價格對當時的人來說十分昂貴),但大家都可以透過共用、分享來閱讀,而流動式的圖書館也於 1740 年代開始出現

(8) 在當時對於字體的使用與規範也開始出現,例如大寫字母開始僅用於句子開頭、專用名詞,斜體字的使用也開始減少
 

5. 當時文學標準與原則

(1) 1660~1785 年的文學,大致上還可依據每 40 年的時間,再細分為 3 個時期:

        1-1. 1660~1700 (death of John Dryden):此時期強調禮節,或是優雅、得體、適當的原則

1-2. 1700~1745 (deaths of Jonathan Swift, Alexander Pope in 1744):著重諷刺文學以及廣泛的公眾讀群

1-3. 1745~1784 (death of Samuel Johnson):開始注重革命思想

(2) 英國的文學黃金時代其實是以羅馬作為典範,因為當時的屋大維在內戰過後與凱撒遭暗殺之後,隨即重建起國家的穩定性,而英國的作家也因為查理二世 King Charles II 的復辟,相信曾被克倫威爾壓迫的文學藝術也能再度復興起來

(3) 英國作家致力於以經典文學作品,來塑造出一套正規寫作的標準,但是帶著全新的熱情,這種帶有全新目標卻又不失舊有典範的主義叫做「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4) 賀拉斯 (義大利奧古斯都時期著名詩人,約西元前 1 世紀的人物) 的名言「Ut pictura poesis」意思是「繪畫如此,詩作亦然 / 繪畫如吟詩」,就被詮釋是意指所謂的詩,除了應該是圖像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5) 奧古斯都時代的詩人開始透過檢測人性間持之以恆存在的真相,來關心起人類的本性

(6) 奧古斯都時代的作家在當時應該學習的經典文學類型包含史詩、悲劇、喜劇、田園詩、諷刺詩和頌詩

(7) 奧古斯都時代的作家頌揚智慧、創造力、敏捷的思考能力以及描繪形象或隱喻的才能

(8) 所謂的「英雄雙韻體」又稱作「英雄雙行體」,是英語中的一種古典詩體,通常用於史詩與敘事詩當中,它是由抑揚格 5 音步的詩行構成,也是在教宗時代時最重要的一種詩作文體

(9) 在當時,不只貴族和受過傳統教育的學者得以寫詩,一般的普通人也開始可以寫詩,其風格特色通常包含粗俗的幽默以及諷刺模仿的作品,也因此區分出較高階與低層次的詩作
 

6. 王政復辟時期文學 (1600~1700年)

(1) Dryden 可以算是王政復辟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作家,因為他寫出了各種不同種類的文體,包含散文、喜劇、悲劇、英雄詩劇、頌詩、諷刺文學、經典文學的譯作,還寫了一些有關身為一位作家,本身應該如何來寫這些形式的文學的評論散文,影響甚鉅

(2) 王政復辟時期的散文變得更加詼諧有趣,言語中不失禮節,比較沒有前時期作家 John Milton 和 John Donne 複雜難懂、辭藻華麗的寫作風格

(3) 與此同時,王政復辟時期的文學也繼續訴求帶有愛與榮耀的英雄典範,特別是在英雄悲劇舞臺劇中特別彰顯出這樣的特色

(4)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戲劇類型是王政復辟時期諷刺社會習俗的喜劇,其著重在性陰謀以及諷刺上流社會帶有詼諧對話的行為上


7. 18世紀文學 (1700~1745年)

(1) 奧古斯都時代的作家 Swift, Defoe, Pope, Addison 和 Steele 都相當擅長寫諷刺文學以及綜合現實與虛幻 (如新聞、罪犯傳記、遊記、政治諷喻以及愛情故事) 的新散文文體模式

(2) 18 世紀早期的戲劇作品發展,比較突出的是良善與高道德情感的言情喜劇,觀眾除了在劇中笑之外,也能因為同情而流下眼淚

(3) 此時期的劇院發展十分蓬勃,一些演員名人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反倒是寫劇本的劇作家較不受人重視

(4) James Thomson 的詩作「四季」中以「冬」 (1726 完成) 作為開頭首篇,延續了早期田園隱居的詩作傳統,也創造出一種著重於自然描寫的詩作趨勢
 

8. 新文學主題與寫作模式的出現(1740~1785年)

(1) 此時期的小說作家變得比詩人越來越有名,如論文的形式的知性散文也開始遽增

(2) 18 世紀中葉的時代,常被稱作是「Johnson 時代」,Samuel Johnson 是英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評家、詩人、散文家、傳記家於一身,雖然其前半生名不經傳,但他後來花了 9 年的時間獨力編纂出英語字典 (1755年完成),為他贏得了文名 (指:文學家的名聲) 和博士的頭銜

(3) 因為在 1740 年代以前,Henry Fielding, Samuel Richardson, Laurence Sterne 認為文學形式與寫作方式應該要代表私人生活與個體,所以到了 1740 年代時,像小說這樣的文體,便逐漸開始主導文學的市場

(4) 到了 18 世紀晚期出現中古世紀寫作形式的復甦,也就是作家會開始崇拜效仿古代語言與文學形式,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就是出現哥德式的小說,其特色是常會出現一些在當時相對較禁忌的主題,例如:亂倫、謀殺、戀屍癖、無神論以及性慾望

(5) 18 世紀晚期的詩人在創作上多半會偏向強調憂愁、孤立、反思這樣的概念,與緊密熱切的社會這樣的觀念相比有所不同,其類型多半是諷刺當前時代社會的詩作
 

9. 連續性與革命的問題

(1) 有些評論家認為 18 世紀理應是在 1776 年的美國獨立革命劃下句點,但也有人認為是在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還有一些人認為應該是在 1798 年出版 Wordsworth 和 Coleridge 合著的「抒情歌謠集」之後

    (2) 隨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非常重視作品的原創性,還非常重視「革命」的意義,因為它象徵的是和過去做的的切割,這也經常代表他們的作品,就是和過去傳統做一個切割,但事實上,文學形式與內容發生的改變之大並不是區區用 revolution 這樣的一個字就能充分說完的

 

 4. 浪漫主義時期文 (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  (The Romantic Period)

1. 浪漫主義時期 (1785~1832年)

  (1) 綜觀全覽,浪漫主義時期和英國其他的文學時期相比較來看,其實相當的短暫,且整體來 說偏向有點複雜的觀念

  (2) 崇尚想像與原創的浪漫主義詩人,利用靈感與想像創造作品,大膽在文體與寫作主題廣為嘗試,將創作觸角伸到前人所沒有觸碰的領域,而所謂的浪漫主義時期 6 大詩人是指:
       2-1. 具有獨一無二想像力的 William Blake

       2-2. 崇拜自然神秘的 William Wordsworth
       2-3. 思想深邃的 Lord Byron
       2-4. 思想與詩充滿矛盾的 Percy Shelley
       2-5. 天才卻早逝的 John Keats
       2-6. 意象豐富動人的Samuel Taylor Coleridge
這些詩人和第一批湖畔詩人 (lake poets) 描寫田園風光 (一般認為從 1798 年的抒情民謠集開始) 不太相同,因為這些詩人的作品鮮明地體現出對抗傳統的戰鬥性

 

2. 革命與隨後帶來的反應

  (1) 此時期的英國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家,包含製造業、商業與工業

  (2) 此時期發生在英國國界以外的革命,也在當時造成了廣大的影響,包含美國 (獨立戰爭) 與法國 (法國大革命) 的革命

  (3) 當時有許多英國人一開始都很支持革命運動,這其實只是因為很多人都很討厭當時的暴政,諸如發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恐怖統治,但後來有些革命與原本的理念走偏了,也致使原本支持革命的英國人不再支持革命,甚而開始反對革命

  (4) 此時期的英國通常會被人家戲稱是分成「兩個國度」:一個是擁有全國工業產出物品的富人與享有特權人士,一個則是從傳統農業逼迫去工業城市工作的窮人與無權人士,而隨後發生的工業革命也是以後面這群人作為基礎來進行革命,雖然最後還是由前面那群人獲利

  (5) 「Shopping」這個字也於此時期開始列入英文字彙中,反映出的是當時社會喜愛購買帝國統治進口,或由工廠生產製造出的商品的現象

  (6) 雖然此時的女性作家仍然沒能享有與男性作家同等的社會地位,但與過去相比,她們已經得到相對較多的名聲以及廣大的讀者群,「bluestocking (才女) 」這個字也在當時常被用來表示一群受過教育的女性作家或女性知識分子
 

3. 全新的寫詩模式與當時背景

  (1) 當時身處在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並沒有真正使用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他們自己,而是要等到維多利亞時代的評論家才首用這樣的詞彙來表示前一時代 (也就是浪漫主義時期) 的作家

  (2)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所有文學類型當中,詩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而非小說

  (3) 當時因為有了全新的出版與銷售模式,讓印刷出來的作品得以比過去時期的英國,遠播至更多地方,讓更多人閱讀到,甚至有些作家還擔心作品會有過度出版的問題

  (4) 浪漫主義時期的詩派也分成很多派別,彼此之間也時有衝突,像「針對一篇好的詩應該怎麼寫才對」,以及「寫詩的目標是什麼」都會有所爭議,而不是有所謂的一致性或單一派別可言
 

4. 文學作品在市場與法院的價值

  (1) 到了浪漫主義時期的時候,會閱讀、也願意閱讀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多,尤其是中低產階級的人的比例最為明顯,在逐漸擴大的市場下,作家的地位也開始提高並備受關注。但事實上,即使是在當時一個作家地位提高的年代,同時代的浪漫主義的作家卻常被認為是隱居與社會脫節的代表,就評斷文學作品分析的角度來看,也認為浪漫主義作家自然而然地就寫成詩歌,作品實際上並沒有經過華麗文字修飾過

  (2) 新的出版方式大量增加印刷書本的數量,所以其實,英國的文學創作也和農業與製造業一樣,都受到當時的工業革命而備受影響,只是影響的良窳視不同產業有不同感受

  (3) 此時期的英國政府當局也開始試著減少出版審查制度對印刷與閱聽直接的管制,而是讓原作家與出版商自行來管制 (即少了政府的手),此外,政府也試著透過在印刷物強加極高的稅收,來控管出版業


5. 其他文學形式

  (1) 雖然浪漫主義時期主要還是著重在詩的創作,但事實上,其他文學形式的創作也十分盛行,舉凡政宣小冊子、評論雜誌、戲劇以及小說都相當盛行

  (2) 浪漫主義時期也出現大量專業的文學評論,為塑造民族文學風格帶來深遠的影響

  (3) 其實浪漫主義時期的戲劇傾向著重在視覺表演上,而非文學價值上,而愛看戲的人跑去看戲也是為了看舞者、啞劇演員和音樂家,而不是為了聆聽那些偉大的文學鉅作

  (4) 小說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中,也佔了很重要的一環,就像詩作一樣,也由此可見此時期的小說作家在形式、風格與內容上都做了很多努力

arrow
arrow

    J'yCroisJePe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