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工作較為繁忙,故美國文學 Part 2 有點拖延到,本篇為第二部分的美國文學史筆記,內容含括南北戰爭戰後到戰間期的文學,這部分我個人認為是美國文學相對較不好讀、內容較複雜的一段,所以也花較多時間整理
 
美國文學史概述
→ 殖民地時期文學

→ 獨立革命戰爭~南北戰爭時期文學

→ 南北戰爭戰後~第 1 次世界大戰時期文學
→ 戰間期文學 (1 次世界大戰~2 次世界大戰)

→  2 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國文學

南北戰爭~第 1 次世界大戰時期文學 (1865~1918)
(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威廉豪威爾、史蒂芬克萊恩、霍瑞修愛爾傑、歐亨利)
南北戰爭結束到一戰之間,美國文學的走向開始從浪漫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 20~30 年之內,受到民主與自由的風氣帶來的影響,讓此時產出的文學作品多偏向樂觀及對於前途充滿美好憧憬的感受,直至 1880、1890 年代開始,數度的經濟危機造成社會不安,文學作品的態度也隨之轉向,改以對現實進行批判,以及揭露社會現實與黑暗面。其主題可能囊括了像是:描繪底層人民的悲慘故事 (miserable stories within the underprivileged groups)、種族歧視 (ethnic discrimination)、對外侵略 (invasion to other countries)、官商勾結 (public-private collusion)、勞資爭議 (labor dispute) 等等

(1) 鄉土文學最早出現在 1820~1830 年代,發生南北戰爭之後則開始蓬勃發展。此類文學主要是描寫在地本土的故事以及現實生活,而樂觀、抒情、幽默等寫作風格也常見於此類作品之中。馬克吐溫 (Mark Twain),是此文學體裁相當重要的一位代表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為 《頑童歷險記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此作品以幽默且扎實的敘事模式來寫成,並從中對社會進行反思與批判,其主題主要為探究種族與身分認同問題,但該部作品也因為頻繁使用爭議詞彙:黑鬼 (niggner),被懷疑有某種種族歧視之嫌,所以此作品也曾被不少美國高中抵制閱讀。值得注意的是,此作品與 《湯姆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兩個不同名稱的作品,雖然在本質上我覺得其實滿相似的,因為它們都是在講述兩位頑童 (湯姆與哈克貝里,哈克貝里即頑童歷險記裡的故事主角) 冒險的兒童文學作品,另外如果有看過日本動畫公司改編的動畫版湯姆歷險記的話,即是改編自同名作品,頑童歷險記雖然後來也有被其他日本動畫公司繼續改編製作,但就不如湯姆歷險記那麼有名。

馬克吐溫早期的短篇小說汲取鄉土文學中幽默的風格進行撰筆的,然而,他也對戰後的美國社會進行批判,如宗教、教育、種族問題、政治等等,越到晚期,馬克吐溫越來越看清美國的民主制度,寫作風格也開始轉為諷刺、憤怒抗議甚至是失望。

(2)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因為長期旅居歐洲,所以對於美國與歐洲上層資產階級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他的寫作風格和馬克吐溫恰為相反,前者較易於看見其高雅、細緻的風格;然後者則是偏向較詼諧且粗獷的風格。此外,亨利詹姆斯也是心理分析小說家,像他於 1902 年發布的《鴿翼 The Wings of the Dove》,就可見其對故事中人物思想與感覺的細微描寫,這部作品主要是在講述一位千金大小姐罹患了絕症,發現到與她有所互動的人有些是真心想和她當朋友,但也有人只是想從中撈取一些利益。

另一部有名的作品《貴婦畫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又名:仕女圖),其講述的是一個美國貧苦少女來到歐洲後,隨後又從親戚那裡繼承到一筆鉅額遺產,但是卻遭人利用,也讓自己禁錮在一生婚姻枷鎖中任勞任怨。如果仔細細讀此作品可以觀察到,作品中有些片段其實不過就只是單純簡單一件事,但是作者利用心理分析的角度,讓角色內心的感受與思維浮現而出,最值得一提的乃其第 42 章中,女主角在深夜陷入婚姻困境的沉思,而這部分也可見作者對其內心恐懼的描寫與分析。該作品是亨利詹姆斯最為暢銷的一部小說,文學評論家也認為此應屬其最佳的作品。

(3) 到了 1880、1890 年代之後,因為資本主義為社會帶了的各種負面問題逐漸顯現,許多作家開始對社會感到失望,外加歐洲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的雙重影響下,其創作的文學內容中也逐漸拋棄過去樂觀的基調,改反映社會黑暗險惡的一面,這也造就出美國現實主義文學 (Literary Realism) 的出現。現實主義文學最早並非由美國發跡的,最一開始可從 19 世紀法國文學與俄國文學中尋覓到,這類型的文學與理想主義相反,其偏向展露事物的原本樣貌,作家們會以客觀的方式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事物,不用任何虛構或不真實的成分融入其中。

(4) 威廉豪威爾 (William Howell) 乃較為早期的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也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之父),其最知名的作品《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於 1885 年發布,描寫一位從家財萬貫到最後一貧如洗,甚至買的新家最後被燒毀,最後回到老家居住的故事

(5) 史帝芬克萊恩 (Stephen Crane) 於 1895 年發布的著名內戰小說《紅色英勇勳章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故事描述一位聯盟士兵因害怕戰爭而逃離戰場,但後來決定不再恐懼、重返戰場,最終也得到紅色英勇勳章的故事,此著作與傳統戰爭敘述的小說不同,作者比較強調描摹主角的心路歷程。雖然這本內戰小說據說是以錢斯勒斯維爾之戰 (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於 1863 年發生。所以也算在美國南北戰爭發生時期) 作為雛形,但事實上作者本身是在美國內戰結束之後才出生的,所以有些人會誤會他之所以能寫成這樣的一本書,是多虧於他曾經歷過戰爭時期,但事實並非如此。不過為此,作者也下足功夫來讓此部作品看起來更為真實,像是他就從不同作品中搜尋可以納入的素材 (如 Century 雜誌的《戰爭與領袖 Battles and Leaders》,以及《士兵回憶錄 Recollections of a Private》

(6) 史帝芬克萊恩還有另一部知名自然主義小說:《麥琪:街頭女孩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描述一個貧窮的女孩麥琪的故事,從小其父母未曾受過教育,且有酗酒家暴之問題,自然也無法好好為她提供良好的照護環境。麥琪後來愛上一個男人,因急著想脫離原生家庭卻又無法看清眼前這個人的真實樣貌,最後被男人遺棄。而後麥琪被母親拋棄後,為求生存只好出賣肉體賺錢,最終在對人生十分絕望的情況下選擇結束生命。其探討的主題涵蓋了酗酒問題 (alcoholism)、決定論 (determinism,即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被決定好的)、自然主義 (naturalism)、社會性別與性慾 (gender and sexuality)、社會階級 (social class) 等不同層面的議題

(7) 霍瑞修愛爾傑 (Horatio Alger) 也是此時期另一知名美國作家,其作品大多敘寫貧苦少年如何一步一步努力,變成能自給自足的中產階級的故事,如其代表作《衣衫襤褸的狄克 Ragged Dick》,某些歷史學家認為愛爾傑的作品為當時美國許多窮人力量與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創造成功 (這讓我聯想到1980 年代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只要稍微努力,人人都能賺錢、過上物質充裕的觀念深植當時的人心 ,當然拿來當代的臺灣來衡量或作比擬早已不適用)

(8) 歐亨利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其結尾常常令人出人意料,所以這種模式又作「歐亨利式結尾」 ,讀者通常不容易看出作者於作品中埋下的伏筆,但當讀到結尾後,再回顧小說前面的內容,可以發現作者心思縝密地規劃劇情的手法很不簡單也令人意外。其最知名的作品像是《麥琪的禮物 The Gift of the Magi》以及《最後一片葉子 The Last Leaf》,前者是敘述 20 世紀初有一對住在美國大城市的貧苦夫妻,犧牲掉各自最寶貴的禮物 (丈夫犧牲金錶、妻子犧牲長髮),為對方買聖誕禮物的故事。"Magi" 原意是指耶穌誕生時,來朝拜耶穌的東方三賢人 (Biblical Magi)  (註:「麥琪的禮物」和克萊恩的「麥琪:街頭女孩」兩者為不同故事);後者則為病痛纏身的女畫家認為當窗外常春藤最後一片葉子掉落時,自己的生命也隨之凋零;但在經過暴風雨後葉子並未因而掉落,隨後女畫家身體好轉,也從而得知那朵葉子是另一位老畫家為鼓勵之畫上的,雖然老畫家最後感染肺炎而死 (這兩篇故事好像都曾為小學國語課本選讀的內容,因為我印象中我小學的時候有讀過最後一片葉子,那時候的我讀完之後,非常喜歡這個故事)

(9) 美國黑人文學最一開始的文學類型並非文字作品,而是以歌曲呈現,而這些通常都表達了黑人背井離鄉、作為奴隸的悲慘心聲,要等到 18、19 世紀才有越來越多的文字作品。創作黑人文學本身大多是已重獲自由身的黑人作家,他們會將黑人奴隸的痛苦經驗寫入其中,並且控訴蓄奴制是多麼不人道且罪惡的制度

 

戰間期文學 (1918~1945)
(艾米莉狄更生、海明威、西奧多德萊賽、辛克萊路易斯、約翰里德、威廉福克納、尤金歐尼爾、克林斯布魯克斯)
(1) 19 世紀後半期,美國的詩歌為浪漫主義詩風到現代詩的一段過渡期,此時期較著名的詩人為艾米莉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此與 19 世紀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不同),她的寫作特色常以較不規則的韻律、新奇的比喻等著成,也喜歡舊字新用,甚至是自創新詞。狄更生描寫大自然的詩算是在美國較知名的,此外,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永生,這些都常見於狄更生詩作中的主題。狄更生的詩當中出現的音樂與圖象性也值得一番研究,像是她在作品中常用的破折號,根據不同情況出現長短、上下翹等狀況,代表的是吟詠此詩的抑揚

(2) 20 世紀初的美國詩人雖然各有不同的派別 (e.g. 田園詩派、抽象哲理派、鄉土派等等),但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帶來的影響多半是較悲觀與徬徨無助的情緒,這點多可從其作品中感受而出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們對於戰爭的厭惡情緒也在文學上有所反應,如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的《太陽依舊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故事是講述一群英美僑民,從巴黎到西班牙觀賞當地奔牛、鬥牛的故事,表面上看四是愛情小說,但實際上內容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海明威在小說中有提到一個觀念:迷惘的世代 (Lost Generation),這是指在一戰期間長大的一代人,因為經歷過世界大戰,對心理造成創傷,進而頹廢與墮落的一代,也對未來產生迷惘,不再相信虛偽的道德,而是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

(4) 補充:
4-1. Lost Generation 迷惘世代:一戰時期長大的人,因經歷過大戰,心靈受創而頹廢墮落的一代

4-2. Greatest Generation 大兵世代:通常是指出生在 1901~1927 年之間的人,這時候的人經歷過經濟大蕭條與二次大戰的一代 (又作:G.I. Generation 或二戰世代),此時期的人享受到許多創新科技產物,如廣播、電話等,但同時也遭受全球性的收入不平等問題,這時候出生的人大多都是二戰參與動員的對象
4-3. Silent Generation 沉默世代:通常是指出生在 1928~1945 年之間的人,他們經歷過經濟大蕭條與二戰,養成他們普遍努力工作而沉默且內斂的特質,與大兵世代及嬰兒潮世代相比,是屬於人口相較較少的世代
4-4. Baby boomers 嬰兒潮世代:指在二戰之後 ~ 1964 年出生的人,因應二戰結束,出生率大幅提升;也被稱作是海綿世代 (Sponge Generation),意即吸乾抹淨後代的資源。雖然因為戰後百業待舉,屬能快速累積財富與資源的一代,卻也為未來世代的人留下不少後遺症 (如破壞環境、資源難以進行世代重分配等)。
4-5. Generation X X 世代:指 1965~1980 年出生的人,這些人多為嬰兒潮世代的子女,這些人是一群面對前景不明朗、甚至沒希望的未來的青年,這個時代的人容易受到媒體而左右他們的人生觀
4-6. Generation Y Y 世代:指 1981~1990 年代中葉出生的人,又作網際世代 (The Net Generation)、千禧世代 (Millennials)、回聲潮世代 (Echo Boomers),被稱作網際世代的原因是因為此時期剛好是網路傳播崛起快速的年代;回聲潮則是因為其父母大多是嬰兒潮世代的人,這個世代的人在政治議題上多半偏向社會自由主義,思想觀念上相較於前面世代較來得開放
4-7. Generation Z Z 世代:指 1990 年代中葉後~2000 年代後出生的人,又作網際網路世代 (The Internet Generation)、多工世代 (Multitasking Generation)、連結世代 (Connected Generation),相較於 Y 世代,此世代的人從小就處於網際網路相對普及的年代。此世代的人所養成的社群關係與價值觀深受科技發展所影響,許多價值觀也與前面世代有所不同

(5) 此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發展依然蓬勃,像是西奧多德萊賽 (Theodore Dreiser) 的《欲望三部曲 Trilogy of Desire:金融家 The Financier、巨人 The Titan、斯多葛派 The Stoic》、《美國的悲劇 An American Tragedy》。欲望三部曲描寫的主要人物是一位金融巨擘,故事描寫主角自南北戰爭時期從一個普通經紀人,慢慢發展成百萬富翁的故事,作品橫跨的時間軸自 19 世紀中葉開始到 20 世紀初,空間背景也囊括美洲大陸到歐洲大陸;美國的悲劇則是透過描寫一位神職人員為追逐金錢與地位,淪為殺人犯的故事,揭示無止境貪婪的欲望與金錢至上的生活方式,最終可對人性造成的戕害與悲劇,這部作品也是他藝術創作的巔峰,歷史上曾兩度翻拍過電影。辛克萊路易斯 Sinclair Lewis 的《大街 Main Street》也深刻批判美國社會與資本主義價值

(6) 1920 年代在美國紐約哈林區發生的「哈林文藝復興」 (Harlem Renaissance),是黑人文學發展的一大里程碑,也是新黑人運動,故又作「新黑人文藝復興」 (New Negro Renaissance)。哈林區原名取自位處荷蘭的村莊,這裡長期以來就是美國黑人文化與商業的中心 (但也是犯罪與貧困集中處)。哈林文藝術興主要內容是反對種族歧視,批判並否定湯姆叔叔小說中的舊黑人形象,同時也鼓勵黑人作家在創作中歌頌新黑人的精神及樹立新形象。此運動帶來的影響讓非裔黑人在美國得到全新的社會地位,也讓黑人歷史寫進美國文化史,更讓黑人文學在美國文學中佔據到重要地位

(7) 1929~1933 年間發生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史稱「經濟大蕭條/恐慌」 (Great Depression),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開始對文學造成不少影響。美國記者約翰里德 John Reed 是左翼文學的先驅,其著名的作品為《震撼世界的十天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內容描述 1917 年催生蘇維埃聯邦的十月革命之始末 (十月革命屬共產主義運動,希望成為由無產階級而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乃發生於同年的二月革命之後的另一次革命)。1930 年代開始,左翼文學開始大量產出,也成立了許多左翼文學團體與組織 (e.g. 約翰里德俱樂部、工人戲劇聯盟),甚至創辦文學刊物。但到了 1930 年代後期,左翼文學出現分歧,因而出現反法西斯文學文學。

(8) 1920 年代美國南方也開始出現南方文藝復興 (Southern Renaissance),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威廉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 有部知名作品:《聲音與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書名源自於莎士比亞的悲劇戲劇《馬克白 Macbeth》中的一段獨白。內容主要是描寫美國南方一戶衰敗衰敗沒落人家的故事,其透過馬克白的衰亡、絕望,來映照南方解體之後的沒落大家族人家的心境,小說分成 4 大個部分,雖然相互獨立卻也彼此呼應到。福克納與其它南方作家在作品中多會以道德、宗教等角度,來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的物質生活,也不難發現當中會出現不少有關罪惡 (guilt) 與變態心理 (abnormal psychology) 等描述

(9) 此時期可說是美國戲劇的輝煌巔峰時代,美國 19 世紀的戲劇作品不多,內容也較無文學參考價值,而在 1915 年之前,戲劇作品的商業性質濃厚,其撰寫的目的多半是為了商業考量 (有點與現今的商業電影的意思雷同),但從 1915 年開始,美國戲劇作品的發展突飛猛進,也一改過往戲劇作品太過商業化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的作家是尤金歐尼爾 Eugene O'Neill,其中知名的作品包含《天邊外 Beyond the Horizon》、《悲悼 Mourning Becomes Electra》,前者是敘述一對兄弟同時愛上了同一個女人,並為彼此帶來不同人生的故事;後者則是以亂倫作為主題,探討家庭與慾望之間的故事

(10) 美國的文學批評發展在 20 世紀以前發展是較慢的,19 世紀時只有愛倫坡、亨利詹姆斯等人較有影響力,一次大戰前後,自由派批評家克林斯布魯克斯 Cleanth Brooks 重新定義了美國文學傳統;1920 年代左右出現的「新人文主義 Neohumanism」則以尊崇古代理性傳統之名,行反對新聞學的發展;隨後在 1930 年代左右則出現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文學,批判資產階級文學,一度影響力甚鉅,直到後來國際情勢改變才式微;到 1940 到 1950 年代左右,出現「新批評派 New Criticism」,這一派的批評家認為文學研究應該以作品為中心,針對作品的語言、組織與意象進行較詳細的分析,這部分尤其在現代詩歌中表現十分出色。雖然這派的評論家已擺脫過去簡單的批判方式,卻常常忽略文學作品背後象徵的社會意涵

 

 

 

arrow
arrow

    J'yCroisJePe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